这场情感洪流,就会被定义为居心不良。我们在网上常见的诸如不转不是中国人你必须懂的10条做人道理等这些提法,都是刻奇的表现。
1.下列关于冰桶挑战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冰桶挑战规则非常简单,挑战者要么往自己头上浇一桶冰水,并录下视频上传至网络,要么在24小时内向美国ALS公益协会捐出100美元。B.美国一位身患ALS的波士顿大学棒球手弗雷特发起了冰桶挑战活动,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在于筹款。C.借助于社交网络的力量,冰桶挑战迅速传播;名人效应又带来连锁反应,扎克伯格、比尔盖茨等名人的参与为ALS协会带来了更多的捐款。D.渐冻人病目前还没有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患者存活期只有2至5年,让世人对这种罕见疾病有更多的了解,也是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之一。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②段介绍冰桶挑战活动的规则及起源,指出了冰桶挑战活动所承载的公益性。B.③段指出社交网络有力推动了冰桶挑战的迅速传播,表明由于名人效应引起的连锁
f反应,媒体给予关注,多方助推使得冰桶挑战成为热门话题。C.④段提出舆论对于冰桶挑战有不同看法,作者认为,单从宣传角度来看,该活动是
一次非常成功的自我营销,但其传播方式却是一场刻奇主义的胜利。D.⑤段紧承④段,提出刻奇主义一词的来源及含义,并借此指出冰桶挑战是一场网络
媚俗,表明作者对这场活动所持的态度是否定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冰桶挑战搭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社交网络,快速在社交网络中传播,尤其是借名人
效应,使得它在短时间内成为热门话题。B.从冰桶挑战活动的规则看,它实则是以一种崇高绑架别人意志的刻奇主义,尤其是
名人,一旦被点名,便身不由己。C.从冰桶挑战活动的目的看,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举措实则是一种最符合冰桶挑战活动
本意的做法,值得我们称赞。D.当某个东西被赋予感伤、崇高的意义之后,便容不得别人不被感动与感伤,这类网
络现象中的刻奇表现是虚假的崇高和灵魂的虚肿。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