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重大的影响。正由于此,在长三角都市圈范围内,各城市往往只着眼于本地行政区域,重大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区域内高等级基础设施尚未形成网络;港口结构性矛盾突出,港群内部竞争十分激烈;航空运输市场空间不平衡,缺乏高质量的国际空港和机场群;各级物流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不明确,这些中心大多自成体系,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方封锁。例如,嘉湖高速公路全长102公里,宽阔的6车道横贯湖州、嘉兴两市,是浙北地区连接上海的主要高速通道,然而,由于交通发展布局等方面的客观原因,申嘉湖高速在沪浙交界的上海市枫泾镇停止延伸,“断头”处距离上海高速公路网仅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3、各城市产业结构趋同许多地方政府在规划地方产业发展时不顾自身的客观条件,争相发展高科技产业。产业
f同构是长三角一直都走不出的误区,无论是过去的16城市中12个城市上电信、11个城市造汽车、8个城市搞石化,还是现在各个城市都在发展的高新技术园区、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在食品饮料、纺织、印刷、塑料、办公机械设备等产业方面,“长三角”江、沪三地的同构率竟高达80以上。浙、据测算,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82,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76,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则高达097。4、区域公共问题凸显多年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造成了长三角区域内生态环境被破坏,人地资源紧张,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问题凸显。长三角地区拼土地、拼资金、拼环境的投资拉动的外延式增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协调,高能耗、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偏高,造成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主要水体污染严重、土壤污染突出、酸雨发生频繁、“三废”排放激增和食品安全危机等。长江三角洲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酸雨多发区和水环境严重污染区域。5、持续发展能力问题长三角地区历来地少人多,资源尤其是工业发展的能源、主要原材料都需要依赖国际国内市场供应。因此,这里不仅人口密集(还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而且工业项目星罗棋布(从开始遍布乡村的乡镇企业到今天日益增多的外资项目)。在高投入、高速度、高消耗、低附加值的粗放增长方式作用下,长三角地区工业近年来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持续发展的能力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长三角地区许多以高度专业化和价格竞争为利器的产业集群已经进入低谷和调整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