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称“三礼”。“三礼”的主要内容大体反映了周代的礼仪制度,提出许多极为重要的礼仪概念,如“五礼”等。3、礼仪的变革阶段礼仪的变革阶段约在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学术界百家争鸣,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礼的起源、奉质和功能。作为我国历史t第一位礼仪学专家.孔子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础,他主张“为围以礼”“克已复礼”,并积极倡导人们“约之以礼”,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孟子也重视“礼”,并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道德规范,他还认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是礼的发端和核心。苟子则比孟子更重视“礼”,把礼看做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最高理想,把识礼、循礼与否作为衡量人的贤愚和高低贵贱的尺度。从这些思想家的言论中,不难看出,礼仪是适应调节人际关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4、礼仪的强化阶段礼仪的强化阶段约在公元前220年的秦朝时期到公元l911年清末。封建社会的礼仪习俗有了新的变化,礼仪规则分化为与目家政治息息相关的札仪制度和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两个部分。汉代时,萤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学说。宋朝时期,礼仪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程朱理学的出现,二是礼仪向家庭迅速扩延。到了明朝,理论上虽然没有发展,但名目增多,礼仪形式也更加完善,如家礼的名目有忠、贞、节、烈、孝,此外,君臣之礼、尊卑之礼、交友之礼等
f更加明确。在这种腐朽的统治思想笼罩下,人类个性自由发展受到阻碍,人类平等交往受到阻挠,思想自由被严酷地束缚了。
5、现代礼仪阶段现代礼仪阶段约从l911年小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建国前。辛亥革命为两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理性思想传人中国提供了平台,改变了封建落后的政治体制,人们的生活风貌、风俗礼仪也随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礼仪规范、制度逐渐被时代抛弃,如普及教育,废除祭礼读经;改易陋习,剪辫子、禁缠足。随着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逐渐深人人心,新的礼仪标准、价值观念得到推广和传播。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通商口岸的城市受西方服饰文化的影响,一些为外国人办事的买办穿起西装,成为中国最早的摩登一族。随着民主革命的兴起,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夸,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在穿长衫、马褂的同时,知识分子和青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