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端的地址,接收端6个接收通道地址分别设置为对应的6个发送端的地址。调试过程中发现6个接收通道中P0通道和P1通道为40位地址,
fP2~P5通道为8位地址,且P2~P5通道的高32位地址与P1通道地址一样。发送端若用P0,P1通道发送必须将地址设置为40位且要与接收端的响应的接收通道对应若接收通道为P2,地址只有8位,则发送端用P0通道发送,地址应设为接收端的接收通道P2的8位地址加上接收端的接收通道P1的高32位地址。最后整合温湿度监测电路和无线收发电路。将AM2301采集过来的温湿度值直接传送给无线发送模块,再由无线接收模块接收温湿度信息,最后由液晶显示温湿度信息。调试过程中发现开机仅能监测一次温湿度信息,不能实时监测。经过几次先后开关发送端和接收端,找出原因是发送之后没有清除发送成功标志。531温湿度采集测试
实验测试了华南农业大学华山宿舍区20栋104室内的温湿度数据,通过三个无线监测节点采集的不同的温湿度信息,发送给终端节点显示。其中节点2采用AM2301温湿度传感器,采集温度的精度为05C,采集相对湿度的精度为3,并放置在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排气扇通风口旁;节点3和节点4均采用DHT11温湿度传感器,采集温度的精度为2C,采集相对湿度的精度为5,其中节点3放置在书桌上,节点4放置在书桌下。5311系统准确性测试
表512:00时宿舍内采样点温湿度
节点编号2
温度
C
34
相对湿度
64
所处地
电脑散热器旁
3
30
79
书桌上
4
29
80
书桌下
图1112:00时温湿度值
采用温湿度计于2013年4月24号12:00时采集三处节点的温湿度,如表5所示。采用本系统于12:00时,检测三处节点的温湿度值,如图11所示。5312系统稳定性测试
采用温湿度计于2013年4月24号18:00时采集三处节点的温湿度,如表6所示。采用本系统于18:00时,检测三处节点的温湿度值,如图12所示。
f表618:00时宿舍内采样点温湿度
温度相对湿度
节点编号
所处地
采用温湿度计于C2013年4月24号18:10时采集三处节点的温湿度,如表7所示。
电脑散
采用本系2统于18:3140时,检测65三处节点热器的旁温湿度值,如图13所示。
3
28
78
书桌上
表718:10时宿舍内采样点温湿度
4
28
81
书桌下
节点编号
温度
C
相对湿度
所处地
电脑散
2
35
65
热器旁
图1218:00时温湿度值
3
27
79
书桌上
4
28
82
书桌下
图1318:10时温湿度值
分析上图各组数据,可知相比于中午12点的数据,各节点温度值降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