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的拒绝》教学参考
课文说明
这篇散文不仅记叙了牡丹被贬洛阳的传说,描摹了它雍容华贵的风采,更以拟人的手法赞美了牡丹不同凡俗的个性与品格。
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7段),记叙牡丹的奇遇。第12段:极写牡丹的美。强调“它的美是早已被世人所确定、所公认了的”,以引发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第35段:是过渡。将一般性的吟咏牡丹,过渡到专写洛阳的牡丹。为此,还特意引证了古人欧阳修的诗句“洛阳地脉花最重,牡丹尤为天下奇”,以突出洛阳牡丹的非同一般。第67段:借武则天怒贬牡丹的传说,为洛阳的牡丹增添了传奇的色彩,人文的底蕴。于是,“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更“勾起人的好奇”。第二部分(816段),凸显牡丹的性格。第810段:一段话,转入这一届牡丹花会;一段话,点明这一届花会的特异之处连日阴雨,冷风飕飕;一段话突出了洛阳牡丹的号召力“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赶来的看花人”“踩着年年应准的花期”来了。三段话留下一个疑问:按时而来的看花人能否看到盛开的牡丹?第11段:仍是突出牡丹的重要。这重要,体现在这句话中:“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姹紫嫣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言下之意是,没有牡丹盛开的春天,怎能算是春天呢?第1216段:有了前面的铺垫,这几段就集中写了牡丹的性格。尽管其他的花都已开放,慕名而来的游人也准备把“荣誉和赞颂”献给它,但牡丹却不从众,不随俗,不畏强权,不慕虚荣,不因外界的各种干扰而随便改变自己的个性与固有的开花规律(需要适宜的气温),显示了牡丹一贯的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第三部分(1719段),表现牡丹的风貌。第1718段:既然眼前的牡丹尚未盛开,那就想象。运用华丽的词语,排比的句式,极尽想象之能事,把牡丹盛开时的美景,“满城人人皆若狂”的盛况,都描画出来。第19段:是回忆,回忆当年所目睹的“牡丹的落花”:“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盛期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这是怎样的壮美啊!美得轰轰烈烈,美得惊心动魄。第四部分(2022段),感悟牡丹的品位。第2021段:写人们理解牡丹,理解牡丹为什么拒绝寒冷,拒绝盛开。而“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则表明:人们尊重牡丹的“花期”,牡丹的“规律”。对于牡丹的高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