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高血压药物研究新进展
作者:万霖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12年第02期
摘要目的为了解高血压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收集治疗该病的文献资料报道。结果显示国内外已有一批临床疗效较好的药物,如依普利酮、缬沙坦、乌拉地尔、二氮嗪、噻嗪类利尿药等,给广大高血压患者带来了福音。
关键词:高血压药物进展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26003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其病理基础均为小动脉痉挛性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使血压升高;而且近年高血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诸多不利。现将近年抗高血压药物研究进展简述如下:
1依普利酮(eplere
o
e)
该药主要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及心梗后的心力衰竭1。该药通过与醛固酮受体结合,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中的醛固酮从而发挥降低血压的作用。该药口服后达峰时间约为15小时。峰浓度(Cmax)和曲线下面积AUC在25-100mg剂量范围内与剂量呈比例增加。当剂量超过100mg后,AUC与剂量成反比。该药主要通过CYP3A4酶进行降解。在人体血清中未能检出活性代谢物,在尿和粪便中可检出约5%未经代谢的原型药物。该药降压作用可在服药2周显效。主要不良反应有:咳嗽、腹泻、腹痛、心绞痛、心肌梗死、蛋白尿、头痛、眩晕、疲乏、流感样症状等。该药不能与补甲剂、含钾盐或禁忌药(保钾利尿药、CYP450肝药酶强抑制剂)合用。
2缬沙坦(Valsarta
)
本品商品名为代文,是抗高血压药物市场销售增长最快的药物之一,作为抗高血压一线用药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获准2。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重要活性成分,是一种强的缩血管物质,可发挥直接升压效应,还可促进钠的重吸收,刺激醛固酮分泌。缬沙坦是一种口服有效的特异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拮抗剂,它选择性的作用于AT1受体亚型,与AT1受体的亲和力比与AT2受体的亲和力强20000倍。AT1受体亚型介导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理反应,AT2受体亚型与心血管作用无关。缬沙坦不抑制ACE
f(又名激肽酶Ⅱ),此酶使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且降解缓激肽,不引起缓激肽和P物质的潴留,因而不易引起咳嗽。对大多数患者,单剂口服2小时内产生降压效果,4-6小时达作用高峰,降压效果维持至服药后24小时以上。在长期治疗中,治疗2-4周后达最大降压疗效,并得以维持。本品的服用与进餐时间无关。对于轻至中度的肾功能衰竭的病人,不需要调整剂量。
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