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的发展中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特征,呈现出两种明显的趋势。
首先,中国最早的歌剧形式借鉴了话剧,是一种“话剧音乐”的形式。由于当时话剧在全球流行,并早于歌剧在中国传播,而动荡的中国社会对艺术的发
3
f展无暇顾及,并没有更多的经验可借鉴,因此,这种简易形式的歌剧艺术则更好地又十分契合地出现了,并大量采用战争的题材来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其中,独幕剧《扬子江暴风雨》就是典型的代表6。
其次,中国早期的歌剧是通过用歌剧的艺术形式来改造我国传统的戏曲进行的。戏曲在中国已有近千年的发展史,也是最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传统艺术,其中凝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艺术心血,对戏曲的改造既是一种创新,也是对歌剧进行的一种民族化和本土化,更适合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歌剧在早期的探索和发展为歌剧在中国的全面创作奠定了一定的艺术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其接下来的爆发式发展做好了铺垫。
二、探索中国歌剧创作发展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国歌剧的发展也进入了立体式发展时期,并为后来的全面爆发式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歌剧无论在选材上,还是艺术形式、实践上都得到了本土化的发展,并落地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西洋歌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后,歌剧在中国的乐坛得到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在接下来的将近一百年时间里,歌剧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初始发展期、全面发展期和繁荣发展期等7。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歌剧都表现出了不同艺术特征,在每个阶段都诞生了大量艺术家和优秀作品。但遗憾的是,进入到21世纪,随着现代音乐形式的创新,歌剧不再受到新一代年亲人的喜欢,逐渐走向萧条,究其原因,未能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是歌剧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初始期
中国歌剧的创作发展之路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时间都是中国歌剧的初始发展期。这一时期,中国歌剧以借鉴为主,以创作为辅,注重“西学中用”和“中西合璧”,探索中国歌剧的民族性创作手法。同时,中国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人才,伴随着中国音乐高校的逐渐成立和大量留学归国人才的观念更新,西方的音乐理论在中国得到了大量传播和发展,中国歌剧也借机发展了起来,其发展特点与意大利歌剧及欧美歌剧的特点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在20世纪30年代,对中国歌剧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黎锦晖。随后的20年里,在无数前辈的传播下,歌剧艺术逐渐被国人接受,并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
4
f对其进行研究和创作,并将西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