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下层阶级侧重于“不让民过穷”于是设立了“租庸调”尽量确保“民皆有土”。
从明代的“一条鞭法”把丁税归到田租里不再看重人丁这原是为了简化税制并没有太大的问题。清代“地丁摊粮永不增幅”取消丁册后只有土地与国家发生了直接关系人口与国家仿佛不再有直接关系了。一个一生都不犯法、没有土地的国民仿佛就可以与国家不发生任何直接关系了这是历史延续下来的一个极大的弊端。
纵观汉代至明代几乎每个朝代的赋税制度都是在极力寻求一种方法来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和简化税收手续每个制度一开始都会有显著成效但每个制度都会存在一定的弊端并逐渐增大。但所有成熟与不成熟的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启示。
财政支出
公共支出财政支出指的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国家的财政支出在各朝代的政治制度中并没有很直接的体
f现不过人才的选拔制度与兵役制度也属于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兵役制度不必说国家出钱养兵以保家卫国。对于保卫国家保护人民的武力几乎每个朝代都会很重视毕竟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在此不得不提中国历史上最特别的例子:宋代的“重文轻武”。虽然它开始的原因是可取的提倡文治是为了重视文化教育。但它对于军队的疏忽使得宋朝“养兵而不能用”。养兵却不练兵不得不用兵却看不起兵这样的军队如何能保家卫国呢宋代的军队只能防御而不能攻击宋代如何能强大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军队对国家的重要性。
再提提清代的兵役制度最初清政府设立的军机处是“独裁”的体现也没能好好训练自己的军队。后来清政府已经完全沦为了各国列强掠夺劳动人民的工具反而把枪口对着自己人对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统治的人民加以打压。
人才选拔制度选拔人才形成官员官员体察民情为国家做事为老百姓说话。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定会有一部分的财政支出用于人才的培养、使他们为国家做事。于是乎间接性地可以说人才选拔也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
在汉代实行的是推举“孝廉”经由地方察举孝子廉使进入皇宫为朝廷办事。这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真正的人才可能无法入仕且进
f入朝廷的孝廉太多有一些闲置了就造成了浪费。在唐代开始了科举制之后这一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贫寒的有才能的学子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不得不说这是较为进步的一种选拔制度。虽然演变到后来也是毛病百出比如明朝的八股文限制思想用钱买官。但它历史上的积极意义是很重大的。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虽然现代的社会跟封建王朝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