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地位本节课是在研究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学生在对“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该定理进行推理论证。它是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及其它图形的重要基础,此外,在它的证明中引入了辅助线,而辅助线又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二)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是三角形的一条重要性质,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学生在小学已经知道这一结论,但没有从理论的角度进行推理论证,因此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另外,由于学生还没有正式学习几何证明,而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证明难度又较大,因此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也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感性认识,将实物图形抽象转化为几何图形得出所需辅助线。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本节
f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角的定义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并初步学会利用辅助线解决问题,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拼图试验、合作交流、推理论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操作、交流、探究、表述、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会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与严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模仿力强,喜欢动手,思维活跃,但思维往往依赖于直观具体的形象,而学生在小学已通过量、拼、折等实验的方法得出了用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一结论,只是没有从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它,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简单说理的能力,同时已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平角的定义,这就为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尝试说理做好了准备。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活动应体现学生身心发
f展特点,应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因此,我采用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猜想论证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现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将教给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法,培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