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通过发展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集聚能力强、人口合理分布的城市群。
二、我国新型城市化的认识误区
新型城市化强调可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实施大中小、多产业类型共存的城市化模式。然而,在新型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也必须注意以下方面的认识误区:
(一)内涵认识的简单化
强调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促进城市的集约、和谐和统筹发展,最终将城市化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然而,有些地方把新型城市化仅仅看成是农民迁入城市,城镇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这无疑是把新型城市化看得太过于简单了。一方面,就宏观社会经济总体而言,新
f型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地域规模的扩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社会经济活动方式根本的变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转变过程。另一方面,农民从农村迁入城市这个过程从总体上来说是农民从农村社会进入城市社会的过程,它包含着农民经济活动由农业活动向非农产业活动的转变,生活方式由农村单一性向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转变,以及文化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各种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再社会化。整个过程涉及迁入城市前的承包土地、农村原有住宅问题;迁移到城市后,又涉及就业、住房,以及与户口身份有密切联系的各种城镇福利保障等问题。可见,新型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制度复杂变迁的过程。
(二)动力机制认识的片面化
对新型城市化动力机制的理解,可简化为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前者指国家(主要由中央政府)有计划投资建设新城或扩建旧城以实现乡村一城市转型;后者以乡村集体或个人为投资主体,通过乡村工业化实现乡村新型城市化。针对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有一种观点认为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政府,基于这种认识,有些地方过多地沿用计划经济的方法,甚至动用行政命令来推进新型城市化。比如,在一些地方的农村,为了提高城市化水平,当地政府不准农民翻建住宅,新住宅必须建在城镇上。这种依靠政府部门的“推力”,用行政命令强行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方法,不符合新型城市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城镇化就是市场化,新型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在于市场,新型城市化完全靠市场去推动,并认为经济发展了,新型城市化水平自然就提高了,主张应采取自由市场化机制,让市场自由地推动新型城市化。虽然说上述两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即承认政府或市场对新型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但它们都片面地理解了新型城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