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细节培养大品格许多父母都认为要培养孩子的品格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要通过父母反复的教育和示范才能让孩子深入心底。但实际上,一些优良品格的培养并不是那么复杂和困难,只要在一些小事上,我们能有一颗敏感的心去察觉它的意义,进而对孩子进行简单而又明确的指导,也许效果要比一千次的叮咛强的多。我曾经见过一个“失败”的母亲(这里只是说她做了一件“失败”的事),她就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那是一个雪天,晚上六点多钟,天还相当亮。我像往常一样过一个地下通道回家。地道的入口处照常是那个瞎眼的乞丐,看起来非常专注地拉着二胡。他拉的是《常回家看看》,在这样一个天冷人稀的黄昏,曲子听起来相当的悲哀。我快走到他跟前时,惊奇地发现瞎眼乞丐多了一个“听众”,一个看起来五六岁的小女孩。小女孩穿得很漂亮,嘴里含着个棒棒糖。她可能不大懂:为什么这么冷的天,瞎眼乞丐也不回家?但她显然很享受这首曲子,歪着脑袋听得特别认真。就在我要走过她时,小女孩突然做了一个动作,让我非常惊异:她掏出嘴里含着的棒棒糖,伸出去要给瞎眼乞丐吃。几乎同时,从我来的方向传来几声叫喊,是小女孩的妈妈在喊她的女儿。但小女孩没有理会,依然拿着棒棒糖,询问地看着乞丐。她妈妈快走到跟前了,叫她的口气也越来越不耐烦,显然,她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女儿正在聚精会神地听音乐。她走到女孩身边,强硬地拉着她的手,把她拽走了。小女孩临走时,还不停地往回看着。我想,如果这个母亲能细心地体会到女儿当时的心情,她一定不会去打搅她,或许还会悄悄地买一支新的棒棒糖送给她,好让她满足馈赠的愿望。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小女孩在优美的音乐中体会到的感情,也许在所有的教科书里也难以体会到。以后,当她再经过乞丐时,她会无视地走过。也许,漫长的人生中,很难有什么能再打动她。一颗本该敏感、感性、善良的心也许就在母亲的浑然不觉中泯灭了。另一个例子发生在火车上。那是一对南方的母子。小男孩只有四岁,看起来非常活跃,一刻也不肯消停的样子。不知什么时候,突然他就安静下来,扑在他妈妈的怀里,有些羞怯地说着耳语。他妈妈听了儿子的耳语,有些乐不可吱的样子。她推开儿子,响亮地对儿子说:“你去跟那个阿姨说:‘你真漂亮。”小男孩听了母亲的话,更加羞怯了,又钻到母亲的怀里。他的母亲就再次把他推开:’“来,拿个香口胶,过去给阿姨。你跟阿姨说:‘阿姨你好漂亮啊!送你一个香口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