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师探讨的问题。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就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大胆回答,敢于实践,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标签:历史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求佳意识。马斯洛说:“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初中学生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假如林则徐没有去禁烟,中国近代史会怎样发展呢?还会发生鸦片战争吗?”……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后,教师不能只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要抓住契机,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激发他们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遭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信念和顽强意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