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特别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语文教师不只是自身应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更要具有“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2、在广大的农村学校,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普遍偏低,非专业化倾向很突出,这可以概括为“一低三差”:“一低”是指普通话水平低。现在对语文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是要求达到二级甲等,有很多老师连二级乙等都达不到,有的达到三甲都很困难。“三差”之一是指写
f字能力差。现在的语文教学对写字教学重视得不够,致使许多学生的书写质量很差,写出的字太丑,速度太慢,在语文教师中也不乏其例。之二是写作能力差。有许多语文教师平时很少动笔写作,写作能力自然就会低下,有很多语文教师写不出一篇像样点的文章作品来。之三是教材适应能力差。现在的教材和课文变化太快,这就要求教师们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熟悉教材和课文。工作和生活本来就忙,就没时间和精力来熟悉教材和课文,对教材和课文的适应能力就差了。老师们也意识到自己的语文素质偏低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影响,可要他们提高语文素质,困难的确是很大的:第一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教师过去当学生时没有接受过语文的专业教育,现在成年了来“补习”,学习效率低,速度慢,再加之没有时间来复习,巩固率也就更差。第二是没时间和精力。教师们除了上课,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还要承担学校安排的学生营养餐管理,住校生管理等等工作,时间和精力都跟不上。
3、普遍存在着“我不是语文教师,也能教好语文”的这种认识。由于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不强,数学、英语学科教师们都不愿意主动承担教学任务,都争着上语文,认为语文课好上,学生好懂,根本不愿去深钻教材教法,其教育理论素养较差,语文教学知识严重缺乏。教育学指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不仅包括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还要求他们对教育理论知识有所钻研。在农村学校,相当多的语文专业教师,平时对于各种研究一般教学现象及规律的文章和书籍不感兴趣,就是对于专门探讨语文教学问题的论著也很少问津,更谈不上其他专业的教师来上语文课了。尽管学校订了些语文教学杂志,但语文教师们其最关心的是其中那些与考试及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各种复习题以及课文分析之类的内容,而对于其中讨论、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