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心理学视角分析“网络暴力”成因文章来源:人民网
文章作者:孙薇发布时间:20080304
摘要:自“虐猫事件”后,网络暴力现象愈演愈烈,“铜须门”事件、“史上最毒后妈
事件”、“很黄很暴力”事件接踵而至,网民的道德审判、恶搞谩骂给当事者心理造成
极大的创伤。在本文中,笔者试图运用勒温的“场理论”分析网络暴力现象的成因,第
一部分分析了网民心理,探讨了集体无意识、从众心理、狂欢心理与网络暴力现象的关
系;第二部分分析了网络环境,解析了网络匿名性、BBS把关人议程设置对网络暴力现
象的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网络暴力”道德审判网民心理
网络环境
不经意间,“很黄很暴力”成了网络火爆的流行语。这条短语的流行缘于2007年12月27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关于净化网络环境的新闻,其中采访了北京某小学生张殊凡,她这样描述自己对网络环境的看法:“上次我查资料,忽然蹦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马上把它给关了。”
短短几秒钟的出镜,张殊凡自己可能也没想到,会引起轩然大波。只因一句“很黄很暴力”,关于她上镜的视频、图片一夜成灾;各大论坛随即出现了许多帖子来恶搞“很黄很暴力”;还有人制作了色情漫画图来影射张殊凡,更有人发起了人肉搜索令,公布了张的履历等私人资料……
f姑且不论网络环境到底黄不黄,暴不暴力。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她还只是个孩子,幼小的心灵能承受起这样的恶搞吗?所幸的是,各大网站终于关闭了有关视频,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淡化这起事件,让当事人回到正常的生活。
始作俑者这样为自己辩解:小姑娘很正经的“表态”之所以会被恶搞,其实是因为她在“特殊的年龄”、“特殊的场合”说了一些“特殊的话”。一个网页既“很黄”又很“暴力”,这么“特别”的“集大成网页”,怎么偏偏被这位查资料的小学生给碰上了?一个13岁的小姑娘接受新闻联播节目采访,会不会是被“摆布好的木偶”?这些疑问得不到解答,网友们心里急呀!于是有了“人肉搜索”,于是有了“深度恶搞”。①
这样的辩解只停留在事件现象层面,远远没有涉及到这起事件的本质。这起事件从本质上说,属于典型的“网络暴力”。“网络暴力”迄今没有科学的定义,笔者认为它具有以下特征
1参与网民数量成规模事件在网络上有相当大的声势
2它的实施方式主要是发动网民调查出当事者现实中的身份地位对其行为进行道德审判经常伴随侮辱、漫骂等语言暴力
3它侵犯了当事者的隐私权与名誉权给其生活造成相当大的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