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会忽视学生自身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效果便不会明显,教师并不能看准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第二,教师在实际教学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七年级数学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到初中,想要更好地学习初中数学,教师就应该做到合理的知识衔接。但是,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实际教学中直接向学生讲述新的数学知识,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步伐。随之,便出现了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问题。第三,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仅应有知识衔接,更需要有学习方法指导。因为小学数学都是老师手把手教,同一题型会进行大量、重复练习。而到了初中七年级,数学内容突然增加,难度增加,学习每一科的时间减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却没有改变,不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等着老师来灌输,结果导致成绩落下。所以在一入校时,老师就应在学习方法上来指导初中新生。
二、解决初中数学两极分化问题的具体措施
随着数学教材内容的变更,有许多老师感觉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两级分化严重,许多教师把原因归结为学生的智能有差异,是由家庭环境不同造成的。但是,笔者经过实践感觉到,这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其主要原因还在教师身上。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消除两极分化现象。
(一)指导数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形成高效率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更好地解决初中数学两极分化的问题,就应该重点向学生讲解知识特点和学习方法,由此来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探究知识的具体过程和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感受知识特点,经历充分思考,从而更加全面地学习数学知识。
比如,教师在进行华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有理数的加减”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探索过程为本节课重点,以东为正,以西为负,从生活经验出发,总结出数学知识有理数加法法则,相比直接给出法则内容,优势不言而喻。学生在本节课堂中不仅收获了学习知识,在探索过程中也提高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更不容易忘记法则内容。这样,学生掌握问题解决方法,才会为高效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运用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填鸭式”教学已经被淘汰,它不适合初中生身心发育特点。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教师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数学学习模式下,提升自身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