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同性恋群体调查4年以前,TONY从来没想过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身为职业摄影师的她,面容清秀,戴着棒球帽,身穿男式黑T恤和男式牛仔裤,牵着女朋友坐在酒吧的沙发角落里。她认真地对记者强调她名字的拼写,不是TONI,是TONY,“这是男孩子的名字”。这是一家位于北京工人体育场附近的不起眼的酒吧。每周六下午两点至六点,这里都有她们的固定聚会包场。聚会的组织者安可保证,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注意到在这个时段这里只有女性出入。事实上,所有不请自来的男访客都会被严格挡在门外。8月20日的聚会现场看起来有点冷清,酒吧中间拼起来的一张长桌周围坐着十多个人,另有几个熟识的朋友在小桌子私人聊天,角落处的电视机在放映《费城故事》一部关于同性恋的电影,只有两个观众在看。从今年4月份开始,31岁的TONY成为这家酒吧的常客。她们是这个社会的少数派,一般认为仅占人口总数的13,不过她们认为实际比率应该更大一些。“有问题的她们”开始找到组织TONY出生在山东威海,在她的少女时代,一个最为亲近的同性朋友引起了她初恋的情感,现在回忆起来,TONY越发肯定自己一开始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到大一的时候,她与同寝室的同学发生了精神与身体上的持续联系。即使在这个过程之中,她们也彼此回避这种关系的实质,绝不敢承认这就是她们的爱情。她们彼此提醒对方,应该交一个男朋友,建立另外一种显然更为正常的感情。在大学四年级的时候,TONY真的有了一个男朋友,但在与男性身体接触的时候,TONY没有激动和慌张,相反,她对此充满了排斥感,她喜欢的仍然是那个女同学。1994年大学毕业的时候,TONY已经肯定自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此后TONY接受了各种心理辅导和治疗,而她在大学的女伴不久之后就结婚了。2001年TONY来到北京,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她从网上接触到了北京的“拉拉”群体。在安可的帮助下,她融入了酒吧举行的女同性恋聚会。每周六来到这里参加聚会的“拉拉”,很多人都有与TONY相似的故事。一位现在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聚会者告诉记者,她们中的不少人曾经认为自己何等不幸,竟然成为那种传说中的怪物,而她们在这个聚会当中首先得到的是一种鼓励:“你并不孤独。”聚会的组织者安可对聚会寄予的期望显然还要更高。安可,39岁,来自教育行业,另一个并不公开的身份是在拉拉圈内颇有影响力的“北京拉拉沙龙”活动的组织者。在去年11月,她组织了这个被她称为“成熟拉拉专场”的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