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1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复习重点内容
绪论1、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学习、交往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诚实谦让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是儿童社会化的过
程。
2、我们通过教育活动,可以改变儿童的价值观、自我概念和行为方式。
3、社会性社会性是指相对于人作为生物个体的生物性而言,人在社会存在过程中所获得的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
社会性可以分为两类:(1)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所获得的先
赋社会性;(2)通过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特性,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称为后成社会性。与个性
不同,社会性揭示的是个体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强调的是人的共性。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1、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
(1)口唇期出生到1岁左右,婴儿的大部分活动在口腔,其性感区是口腔。
这时的活动会影响成年期的人格特征。如喜欢撕咬的儿童日后可能成为喜欢进行言语攻击的人。
(2)肛门期自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父母必须训练儿童正确的排便行为,儿童要学会在到达厕
所之前忍耐排便的冲动。这时候儿童会体验到本能冲动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3)性器期
约在3-6岁,儿童进入性器期。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由3岁起,其性生活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3岁后的所谓
“性生活”主要是表现为男孩的恋母情结,女孩也产生恋父情结。也就是说,儿童变得依恋于父母中异性的一方。
(4)潜伏期
发生在6岁至青春期。性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停滞或退化的现象,潜伏期是一个相当平静的时期。
(5)生殖期生殖期也称青春期。从年龄上讲,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生殖期。
独立性倾向是生殖期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个体也容易产生性的冲动,防御的办法有两个:一是采取禁欲的策
略,二是理智化,把性的问题转移倒一种抽象的、智力的高度上。
2、考察同卵双生子在攻击性上的差别,属于家谱研究。
3、印刻:一些鸟类有一种追随在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活动物体的倾向,即印刻。这种行为反应是非习得性的,其作用
在于使动物幼雏通过空间的接近,与父母产生依恋并获得保护以便生存下去。印刻被习性学理论者用以佐证个体行为
是在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本能。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关键期。
4、生态系统理论代表人物是布朗芬布伦纳。他强调发展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系统与个体
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的发展。
系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