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4表示处所译为“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f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
f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
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例:可爱者甚蕃。(的花)《爱莲说》
f(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
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f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