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试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作者:于琦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
摘要:在文学翻译中,需要以原文为中心,忠实于文学原作者情感与原文中语句含义。因此,本文以《追风筝的人》为例子,就《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主要内容、译者主体性在《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中具体体现进行论述。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翻译风格
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是重要主体,其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素质、理论水平等对作品翻译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翻译研究开始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受到众多方面广泛关注、分析、研究。因此,本文以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为例子,就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主要内容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一部经典作品。其主要内容讲述了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童年生活及其长大后为了自己、父亲进行赎罪的过程。小说紧紧围绕阿米尔与周边人群之间在亲情、友情之间关系为重要叙事主体,对中东地区文化、政治、阿富汗人命运进行了描述。
《追风筝的人》中译本目前有两个。一个是李继宏先生2006年翻译而成的,主要在大陆地区发行。另一个是台湾翻译者李静宜女士在2005年出版的繁体字《追风筝的人》,主要在港台地区发行。李继宏先生在翻译《追风筝的人》时,其主要特点是保障作品具有可读性,对主要句子进行结构上改变、对其中习惯性用语进行有效诠释,即他采用归化策略,将作品主要定位于为广大普通读者服务。而李静宜女士认为,翻译是重新进行创作的一个过程,需要应用自己思想将作品进行诠释,需要尽量贴近原文,需要将小说中可以打动读者的力量进行表达1。
二、译者主体性在《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中具体体现
(一)原文诠释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追风筝的人》两个中译本中进行充分体现。具体来讲,第一,原文诠释不同。比如:在书名翻译上,两个译本也不同。李继宏先生翻译为《追风筝的人》,而李静宜女士翻译为《追风筝的孩子》。第二,两位翻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与表达。例如:我们可以选取其中一段来进行有效对比。Everyo
ei
myclasswa
tedmeo
theirteam,becausebythetimeIwaseleve
,Icouldrecitedoze
sofversesfromkhayyam,Hafez,orRumi’sfamiousMas
awi。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此,李继宏在2006年是这样翻译的:在班级里人人都跟我一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