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浩瀚的昆明湖,巍峨的万寿山最为引人注目。(目的:理解结尾段,加深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理解。)三.学习写法
过渡:我从你们的朗读和表达中感受到了你们对颐和园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这样这个著名的、美丽的大公园,谁都想亲眼去看一看呢!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机会参观颐和园。
同学们,今天还有一个机会大家也不能错过。知道是什么机会吗?(学习的机会)同学们,这是我们学的第一篇游记,我们要想办法从作者那里学习一些写游记的方法。请同学们再次把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中,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25自然段,找出表明游览顺序的语句读一读。(指名说,PPT随机出示五个句子。)
【提示】1、移步换景,过渡连接。2、抓住景物特点写(不是游记中特有的写法,写人、动物、植物,都要抓住特点写)。四、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这节课既欣赏了美景、美文,又学到了一些写游记的方法。今天,你们的收获大不大?光说不练可不行,老师给大家留了两个作业,希望同学们通过做作业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五、课后作业1、背诵《颐和园》中喜欢的段落。2、仿照《颐和园》的写法(移步换景、过度连接、抓住景物特点),写
一处熟悉的景观。【板书设计】
f颐和园
过移渡步连换接景
长廊
长美
抓
万寿山佛香阁耸立
住
景
排云殿金碧辉煌
物
昆明湖
特
静绿
点
十七孔桥
【教学后记】
该放手时就放手
《颐和园》教学后记一堂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讲完了,按理我应该松口气了,但心中却产生一些困惑。我不禁问自己,这堂课学生究竟收获了什么?我的这堂课是不是很失败?回顾头来看,学生应该是有一些收获的。比如观赏了颐和园的美景,品读了优美的语言,抓住了主要景观的特点。除此之外,对游记的一些写法也略知一二。然而,以《新课程标准》来观照本课题,失远远大于得。结合我的课堂观察和听课老师的评价,经过认真反思,总结为以下两点: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么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道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颐和园》的教学中,我没有把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口,而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导致学生的情绪没有被调动起来,他们的学习过程似乎变成了一个按游戏规则“跳格子”的过程,而不是开放又有活力学习的进程。在今后的教学中,寻找
f教学的切入点时,教师必须考虑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二、“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