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语气词“也”可知,“也”前不宜断开,故排除A。“天下”在句子中不完整,不宜断开,故排除B。“奈何”在文言文中是一个固定句式,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不应断开,故D项也错误。【答案】C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簿: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魏、晋以前主簿官职广泛存在于各级官署中;隋、唐以后,主簿是部分官署与地方政府的事务官,重要性减少。文中指陶渊明做州里的掌管文书的小官。B.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文中指陶渊明归隐。C.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丝带等。绶带的颜色常用以标志不同的身份与等级。文中的“绶”代陶渊明的官职非常低。D.葛巾:以葛布制成的头巾,形如而横着,尊卑共服。古代平时成年男子不必戴帽子,于是就用葛布做成头巾,包住头发,称作葛巾。葛巾比丝绸便宜,大众化。【解析】C项,文中的“绶”代指官印。【答案】C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送给他的粮食和肉扔掉了。B.陶渊明在担任彭泽县令后,送给他儿子一个佣人,并写信告诫他,对待佣人要像对待自
A.陶渊明在生病、卧床、挨饿的情况下,拒绝了檀道济让他出来做官的建议,还把檀道济
f己的儿子一样。C.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当喝酒喝到酣畅的时候,都弹拨一番寄托自己的心意。D.陶渊明聪颖洒脱,卓尔不群,天真直率,他的妻子翟氏也能安于勤劳清苦,和陶渊明志趣相投。【解析】B项,“对待佣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有误,应为“他也是别人的儿子,你要善待他”。【答案】B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译文:
2不以家累自随,送一力给其子。译文:
3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译文:
【解析】翻译句子时,先通读语句,把握大意。然后找出句子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翻译,努力做到“字字落实,句句通顺”。关键点:1“少”“高趣”“博”“属文”累”“力”“自随”宾语前置句3“坐”“弥日”2“家
【答案】1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2不带家眷独自上任,送了一个仆人给他的儿子。3王弘打算邀请颜延之赴宴,整天都找不到他。【参考译文】陶渊明,字元亮。有人说他叫陶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晋朝的大司马。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任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