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读书笔记
2016124
f读书笔记迟迟不能下笔,虽脑海中有些许思路,但终不能成形,恐今日之所写,来日之所非。然玉不琢不成器,成长是个过程。对于读书笔记的内容如何表达,我将采取主观角度,客观表达的方式。其一,如果单纯客观写《政治学》的字面理解,我无法深刻体现个人想法,而是局限于解释和注释且未必确准文意。其二,深入读懂课文是必须的,但对于研究生来说,举一反三和思维拓展是必要的,因此我将大量主观想法体现在读书笔记中。其三,每一个哲学家都是在自己生活的维度里思考问题,哲学家们极力反思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国家制度时,却没有人比他们更爱生活、更爱国。亚里士多德也是如此。而我就自己的生活维度为背景,主观性的解读《政治学》与现实生活的反思,从中获取感悟并书写于此,其中不乏误解和偏见,随着不断的学习和深入思考,我还将继续完善读书笔记。
2016124
第一卷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1第一卷中主要论家庭。由分析和溯源的研究方法,分别叙述家庭、村坊的依次发展而成为城邦。政治团体(城邦)存在的根源和目的上,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实现善业,具有最高尚的目的(理想城邦)。而我们至今不可能否认的是,社会团体生活能够使人类获得更广泛的经济自给,过上更优良的生活(现实城邦)。我们可以外观亚里士多德的“善”是凝聚城邦的原始力量,也是城邦人民生活的追求,即是优良道德生活。又因“善”的天赋存在,按照原始力量推论,“善”也应该是家庭、村坊凝聚的原始力量,又因城邦“善”的最广泛、高尚,所以城邦必先于家庭,先于个人。如此,人类的存在必然形成社会团体(城邦)是自然意旨,人类在本质上也必为政治动物。如若不然呢?因此,我认为对于“善”的探讨是理解本书的首要。
前文已经知晓“善”是整本《政治学》的理论源头也是城邦的目的。如果其论证不准确
1本书根据纽曼校订的《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希腊文原文吴寿彭译出,商务印书馆出版。
f或错误,将导致城邦存在的目的和发展被质疑,那么也将影响家庭治理、城邦政治和人民生活的论述,至少理想城邦就不成立。那么亚里士多德的“善”是否有问题呢?首先“善”贯穿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在实践科学里,“善”也分研究个人的善和城邦的善,即伦理学和政治学,但本质并无多大区别。其次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也有类似章一的叙述:
每一技艺和研究,以及类似地每一行为和选择,看来都指向某种善。因此善可适当地看作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