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陵寝建筑陵寝秦始皇陵明孝陵
摘要: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此,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根据帝王生前所居的宫廷建筑格局和礼制规定设计、修建规模巨大的陵墓和其他用来供奉、祭祀、朝拜的建筑,以将生前的荣华富贵延续至阴间。这些建筑群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即所谓的“陵寝”。陵寝作为推崇皇权和加强封建统治的一种手段,是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陵寝制度的起源,并且以秦始皇陵、与明孝陵为例阐述古代帝王陵寝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意蕴。
正文:中国帝王的陵寝建筑文化举世闻名,灿烂辉煌,从战国时代开始建设“陵寝”
起,下迄明清两代,陵寝制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陵寝的建筑方式、格局、规模随供奉、祭祀、朝拜的礼制的变化而不断改革故中国古代各王朝帝王陵寝各具风格,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变化和宗庙、陵寝以及丧葬等等重要礼制变革的关系。
一、陵寝建筑的发展在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坟墓建筑,而直至殷周时期,墓葬还是没
有坟丘。大约在孔子时代,中原地区出现坟丘式墓葬,当孔子把父母亲合葬的时曾说:“古也墓而不坟”。属于纪元前五世纪中叶的河南固始侯古堆的宋墓,坟丘高7米,直径55米①,由此可证,春秋晚期中原地区确实已经出现了坟丘很高的大墓。随着墓葬形式越来越受人们重视,陪葬品的数目也日益增多,墓室规模不断扩大,所挖掘墓圹的土方量也随之不断加大。由于要靠大量的木材和石材巩固建筑,因此挖出来的泥土却不能回填,便堆成高大的坟丘。这样高大的坟墓看上去像土山一样,所以当时的人就把这种大坟墓比作山陵,统治者高大的坟墓很自然成为当之无愧的“陵”。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战国时代人们便索性用山陵比作最高统治者,把最高统治者去世隐讳地称为“山陵崩”。因此,当最统治者活着预先建筑坟墓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吉利,也就隐讳地称坟墓为“陵”或“寿陵”。
东汉著名学者蔡徽在其所著独断》中说“宗庙之制,古者以为人君之居,
f前有‘朝’、后有‘寝’,终则前制‘庙’以像朝,后制‘寝’以像寝。‘庙’以藏主,列昭穆‘寝’有衣冠、几杖、像生之具总谓之宫,……古不墓祭,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像生之备,皆古寝之意。”由于祭祀祖先的活动围绕着死去的列祖列宗进行,这就为宗庙和陵墓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