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常规要求
(一)课前准备1、教师应认真钻研体育课程标准和省编教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等体育工作计划。2、要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备好室外实践课和室内体育课体育基础知识、保健与卫生。规范、工整地写好教案,做到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场地器材、备天气、备练习。每个教师应有两周的备课提前量,要填写授课班级和上课时间。3、教学目标要准确,针对性强,教材内容的搭配要科学,场地安排要得当,时间分配要合理,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须适宜。要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4、教师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检查和安排好场地器材,制作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确保体育课安全、正常进行。(二)课堂教学5、教师应穿运动服和运动鞋,带哨子,提前两分钟到达上课地点。预备铃响,由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报告老师,上课前师生互相问好,下课时师生相互道别。6、学生必须穿适合体育运动要求的宽松、轻便服装和运动鞋上课,不带妨碍体育锻炼的物品,身体有病和女生例假均应课前请假,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情况安排适当的体育运动和助理工作或见习。7、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选择教学原则、教法手段,特别要注意学生活动和学法指导,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要求,达到全体学生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目的。8、重视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措施。组织练习前,要讲清练习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体操课,要教会学生保护帮助方法。复习和考核时,也要有人保护,确保万无一失。9、上理论课时,要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教材内容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力求语言形象生动。板书简洁、明确、规范。10、根据体育课特点,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团结友爱、意志品质、体育道德、人际关系等思想教育,充分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把思想教育寓教于体育教学中。1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变化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生、心理负荷。具体指标如下:全课练习密度:25~40,基本教材练习密度20左右。全课平均心率:小学120次分~145次分左右,中学105次分~130次分左右,强度指数13~16。12、注重每堂课的信息反馈,认真写好课后小结。(三)作业与测评13、认真布置课外体育锻炼作业。利用课余和每周的体育课外活动时间,将体育课上学到的技术加以复习、巩固、提高。14、认真组织考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