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第八小组晏新超)
摘要
我国标准化体制由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模式客观上存在着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为了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必须提出适应要求的新的标准化模式。标准化体制构想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正确处理国家、行业、企业在开展标准化活动中的职责权限形成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企业是其中亟待改善的薄弱环节,同时又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企业主体作用的确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体制的基石。
关键字
标准化体制;企业;主体作用;政府
一、我国标准化体制现状分析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是为适应工业化大生产发展起来的,主要面向国有企业,在旧有的标准化体制下,政府扮演着标准化活动管理者的角色。国家是开展标准化活动的唯一主体全盘管理标准化活动从具体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一直到承担绝大部分经费企业和行业的积极性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企业在标准化活动中没有主动权也很少有发言权。同时由于过去国家是所有企业、所有人的保护者企业也没有增加自身效益的积极性因此完全处于被动局面根本不可能谈及主体地位的问题。
到今天,面对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标准化工作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标准化工作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标准的市场适应性差,标准的滞后性,标准的侧定与修订缺乏通明度,信息反馈不通畅,标准总体水平低,政府对标准化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标准化与技术创折的互动作用认识不足等。因此,标准化体制的改善和创新迫在眉睫。
二、企业为何要在标准化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大多完成了由政府主导型向专业团体主导型过渡的历程,政府并不是直接面对企业来要求其必须执行什么标准,而是运用国家权力制定相关法规,并以法规方式对进入市场的产品作出规定。所谓的国家标准仅是对法规进行技术上细化,执行标准是最经济地达到法规要求的途径。这样,企业为进入市场,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标准化工作并投入资金,从而也会主动地去贯彻实施标准。在标准化体制建设过程中,政府必须弱化其职能,凸显行业与企业的主体作用。
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存在总总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要制定什么标准、修定什么标准、什么时候该制定该修订哪些标准,不是由企业提出来的,也不是由市场需求提出来的、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来的,都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