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也是让中国真正融入世界圈的必须。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第三,体罚,他(她)真的变“好”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因此变“好”?看看四川成都武侯中学一位老师的案例:“我(教师)冲上去扇了那男生一耳光,叫他到我办公室等我,那男生很不服气,不愿意去,跟我僵持着,最后我用大嗓门压住了他。下课后,我以为他会很伤心,但是他居然还乐呵呵地跑出去玩。”体罚(包括语言软暴力)无非是要唤起他(她)的羞耻心,你的一巴掌下去,没到下课他就“乐呵呵地跑出去玩”了,这一巴掌有教育效果吗?
体罚,只是在治标,错误的根源没有找到,他还会再犯,任何有意义的教育都是触及心灵的教育而不是伤及肌肤的鞭笞。现在的孩子民主意识不断增强,他从骨子里恨“打人”的老师。而且孩子们之间也很讲“义气”,你体罚一个,往往“得罪”一片,今后,你该如何面对他们?
第四,体罚,你的鞭子很有可能打在“爱因斯坦”的头上。现行评价体制和人文环境下,我们往往还是喜欢那些听话的、斯文的、分数高的学生。那些智商高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孩子往往“不听话”“调皮”甚至喜欢“恶作剧”,有时在课堂里让你下不了台。这样的孩子在小学、初中,甚至一直到高中都学习成绩平平,然而,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十分突出。
我最后慷慨激昂地说,我们无法改变国内现行评价标准,唯一能做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人才观、教育观,放下手中的鞭子,历史会感谢你,未来会感谢你。
2001年,适逢新课程改革第一年,师生平等的关系被提到了桌面,学校要“拨乱反正”,响亮地提出了“教育离不开惩罚”的理念。我也在思考一些基本事实:孩子为什么在受到体罚后(当然不是拳打脚踢的重磅体罚)绝大多数能消停一段时间,甚至从此“痛改前非”?为什么很多优秀班主任的优秀背后是“体罚”,然而却没有学生举报?为什么教学成绩好的教师往往伴随着体罚而学生甚至家长甘愿领受?为什么家长体罚了孩子,孩子几乎无一例外的选择了认可?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赞可夫在《和教师谈话》中的一个故事:
有一次,莫斯科第29学校的一批中年级女学生,跑来找校长叶瓦玛尔季扬诺娃。她们来告一位女教师的状,原因是这位女教师喊她们“小姑娘”。“她这样称呼,对我们是一种侮辱。”女学生说。校长感到惊奇:“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你们在她面前还真的是小姑娘呢。我有时候不也是这样称呼你们吗”“噢,您这完全是另一回事。”女学生们说,“您可以这样称呼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