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卸任了。
德育主任问我,你带这个班靠什么?我回答说:严格!我靠严格来管理班级。德育主任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提醒道:不能体罚。但私底下,老班主任们跟我说,私立学校的孩子,大部分“双差”,不体罚,你这个班就带不下去。怎么办?我想到了魏书生的《班主任漫谈》,将这本称作“班主任宝典”的书翻了一遍。不久,李镇西老师应邀来到学校,他的一场关于《爱心与教育》的报告让我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此后,我的工作时间无限的延长:我成了办公室的“常客”,努力打通家长这条线;田径场留下了我与学生交流的身影,晚自习后我几乎天天要与学生交流,仅与小A(这孩子有明显的多疑症)一人的文字交流就达三万字。我关注班级每一天、每一项的“三文明”评比成绩,我渴望着竞争,因为投入竞争是适应竞争的最佳手段。我又注意适时调整自己,“不把烦恼带回家”成了我的准则,再大的困难都不可能让我辗转反侧,更不可能使我失眠。就这样,2002年,我带的班级被评为无锡市“优秀班集体”。
于是,我开始在这所学校出名了,在班主任工作经验介绍会上我侃侃而谈。在一次关于“我看体罚与变相体罚”的德育沙龙上,我发表了如下看法:
在现行法律法规“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情况下仍然存在着体罚和变相体罚现象,究其原因,无外乎这样几种:根深蒂固的关于体罚的文化传统、人作为感性动物一面的冲动、急功近利的惰性、教育修养的缺失、法律意识的淡薄等。
第一,体罚,让教育这一本应具有很强艺术性的活动变得简单化。其一,孩子犯了错误,犹如孩子生了病,体罚,犹如下猛药。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受得了“猛药”,并且大凡“猛药”,其副作用也大;并且,你今后对他的教育,只有体罚,正如产生了药物的依赖性。其二,作为教师,一个教育者,如果你只剩下“下猛药”这一招,所有的教育科学和艺术都将被你排拒在外,此时,你离“杏坛屠夫”已经不远了。有人说,体罚者近乎无能,这话有点刺耳,但学会了体罚,绝对影响你对于教育艺术的习得。只要你还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师,就必须摒弃体罚,不断求索教育艺术与方法,总有一天,你会彻悟教育的真谛。
第二,体罚,你将与民主情怀和人文思想渐行渐远。体罚者大多缺乏两样东西:民主情怀和人文思想。新课改最大的功效在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倡导和确立,而这两样东西几乎完全靠个性修得,坦率地说,中国至少目前不具有培植这两样东西的现实土壤,但我们必须还要去培植,以改良土壤,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