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转变成乳浊液;若增溶质为固体,则溶液中将有沉淀析出。2.增溶模型增溶作用是增溶质进入与水不同的胶束环境的过程,根据增溶质的性质及表面活性剂类型的不同,通常进入胶束的位置和状态有4种方式图2一16。1在胶束烃核的增溶非极性分子如饱和脂肪烃、环烷烃及其它不易极化的增溶质进入胶束烃核图216a,其增溶量随表面活性剂用量增加而增大。2在胶束栅状层的增溶一些长链极性分子如长链醇、胺、脂肪酸等增溶质的非极性链插入胶束栅状层,极性基团处于胶束极性基团之间,通过氢键或偶极相互作用结合图216b。分子排列方向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排列方向相同,类似于形成混合胶束。3在胶束表面的增溶一些水溶性和极性较强的增溶质吸附在胶束的亲水基团或靠近胶束栅状层的表面区域图216c,这类物质的增溶量较小。4在聚氧乙烯链间的增溶具有聚氧乙烯链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增溶系将增溶质包裹在聚氧乙烯亲水链中图216d,如一些具有较强电负性原子的芳香羧酸及酚类化合物,可与聚氧乙烯基形成氢键,这类增溶有较大的增溶量。
f上述增溶模型称为单态模型,即认为增溶质在胶束中的位置和状态固定不变,而实际上,增溶质在胶束中与水相中始终存在动态分配平衡过程,真实增溶量或胶束水分配系数可通过超滤技术、分子筛技术或凝胶色谱技术等测定。3.增溶位置的实验确定根据单态模型,增溶质增溶在胶束的不同位置,这些位置的极性不同,增溶质的紫外吸收光谱随之发生变化,比较表面活性剂增溶溶液与增溶质在系列不同极性有机溶剂中的紫外吸收光谱,即可确定增溶质在胶束内的位置。如果增溶质在胶束内的紫外吸收光谱与在极性溶剂中的光谱相似,则表明增溶在极性较大的部位;如果与在非极性溶剂中的光谱相似,则表明增溶在胶束的烃核部位。图2-17是乙苯在水、月桂酸钾溶液和辛烷中的紫外吸收光谱,可以看出,在月桂酸钾溶液中的紫外光谱与在水中有很大的差异而与在辛烷中的光谱极其相似,可见乙苯系被增溶在胶束的烃核中。
有些增溶质在胶束溶液中的增溶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有关,其紫外吸收光谱可因增溶量的改变发生变化。如苯在聚乙二醇1000单醋醚溶液中的紫外最大吸收波长随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变化,在01%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最大吸收波长在254
m处,与在水中相似,当在8%表面活性剂溶液中时,则最大吸收波长在255
m处,与在正己烷中相似。增溶位置的测定还有许多其它物理方法。如X射线衍射法、核磁共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