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会,劳动者的劳动对原材料追加的价值就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支付劳动者自身的工资,另一部分则支付雇主的利润。这样,在大多数商品的价格构成中,就不仅包含有工资和利润,而且还应包括有第三个构成部分即土地地租。因此,斯密说:“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价格归根到底都分解为那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工资、利润和地租不仅成为一切收入的源泉,而且是一切可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他之所以会犯这个错误,主要是由于他没有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在他看来,资本家购买工人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所以
f他也就无法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解答利润和地租的起源,这便也促使他放弃了劳动价值论。(三)劳动价值论的完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的劳动价值论是古典学派最成熟的价值论。他克服了斯密理论体系中的二元矛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价值论的科学内容,更加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首先,李嘉图提出商品的价值完全由耗费劳动来决定。他指出“:商品的价值或其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需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种劳动的报酬的多少。”其次,李嘉图深刻分析了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他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认为“宝石匠一天的劳动比普通劳动者一天的劳动价值更大”。认识到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不仅包括生产该商品时直接耗费的劳动,还包括耗费在所用的生产资料中的间接劳动。他还区分了个别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在最不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这一商品所必需耗费的劳动即社会必要劳动。此外,与斯密相比,李嘉图在出发点上就显得要唯物主义得多。他不以任何的假设条件为前提,而是直接以财富的稀少性作为自己经济理论分析的基础。应该说,这是符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现实的。在此基础上,李嘉图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资本家、地主这三个阶级之间的利益对立和矛盾关系。尽管只是量上的分析,但李嘉图毕竟点出了这种代表真实社会关系的理论层面。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才说他“揭示并说明了阶级之间的经济对立正如内在联系所表明的那样,这
f样一来,在政治经济学中,历史斗争和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源被抓住了,并且被揭示出来了”。当然,李嘉图只是对这种真实的社会关系作了量上的分析,还没有深入到质的领域,不过,他毕竟为这样的一种新的历史思维提供了潜在的理论生长空间。从后来的情况来看,马克思正是在摆脱了从德国近代哲学的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