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
作者:江晓琛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35期
【摘要】目的:应用品管圈活动调查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制定活动计划并设计查检表调查笔者所在科室改进前后小儿输液外渗实际发生率,规范小儿输液标准要求。结果:经过品管圈活动全员参与改进笔者所在科室小儿留置针输液品质,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从138降至64。结论:利用品管圈活动全员参与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的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小儿静脉输液;外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35011702
小儿静脉输液通常是儿科最主要的治疗工作。输液外渗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药物渗漏到血管周围组织,造成软组织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坏死1。输液外渗是儿科护理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积极正确的预防输液外渗的发生对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品管圈(QualityCo
trolCircle,QCC)是以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不断地推行管理及改善自己的工作场所、提高护理质量的工作方法,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2。为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笔者所在科室于2013年6月2013年12月开展了以“降低小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前期工作
于2013年6月在全科以自愿报名的方式建立了圈名为“棒棒糖”的活动小组。选出一名圈长负责小组会议、培训及资料整理汇总等工作。
12中期工作
121现状把握及要因分析于2013年8月用自行设置的查检表的调查的方式调查笔者所在科室172例住院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情况和原因调查。QCC成员通过对调查结果汇总发现,笔者所在科室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主要部位是腕关节处,主要造成输液外渗的用药是红霉素等刺激性药物,发生输液外渗的时间一般是第3天,发生输液外渗的年龄多见于2岁以下的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幼儿。通过讨论分析小儿静脉输液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患儿年龄小,爱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而不直,天性爱动不易固定;(2)婴幼儿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需要求助家长;(3)输入药物浓度高,输入药物引起血浆pH值及渗透压的改变,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输液外渗3;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