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出时间延长,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则呼出时间提前。用一秒用力呼出量和用力肺活量预计值比值可反映通气障碍的类型和程度。2、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正常范围:>080。临床意义:正常者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在有气道阻塞时,一秒用力呼出量<用力肺活量,阻塞性通气障碍时一秒用力呼出量下降、呼出时间延长,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则呼出时间提前。用一秒用力呼出量和用力肺活量预计值比值可反映通气障碍的类型和程度。3、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正常范围:男:104271L女:825217L。临床意义:本项检查实质是通气储备能力试验。用以衡量胸廓肺组织弹性、气道阻力、呼吸肌力量。医学上多用实测值与理论预计值的比例来表示其大小。正常大于80,低于60为异常通气储备能力降低。4、用力肺活量(FVC)正常范围:男:31790117L,女:23140048L。临床意义:实际上常用第1秒肺活量占整个肺活量百分比表示,称1秒率。正常人大于80,低于80表明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的存在,如哮
8
f喘。5、残气量/肺总量比值正常范围:男0307;女029。临床意义:增加:肺气肿,小气道在过闭合等。残气量及肺总量明显增加,提示慢性阻塞性通气障碍,如肺气肿、肺心病等。残气量/肺总量比值与年龄有关,随年龄而增加,老年人可达050。6、气体分布正常范围:一次呼气(氮稀释)法<0015;重复呼吸(氮清洗)法<0025。临床意义:由于气体分布异常可在无阻塞性或限制性通气障碍时出现,故是较敏感的通气功能测量指标。7、肺弥散功能测定正常范围:25~37MLCO毫米汞柱分。临床意义:弥散功能减退多见于肺间质疾病,如肺纤维化、矽肺、石棉肺、因呼吸膜增厚而造成,肺泡毛细血管阻滞、气体弥散受阻。此外,肺气肿、肺炎,血气胸等因弥散面积减少,弥散量也降低。8、无效腔气量/潮气量比值正常范围:03~04。临床意义:比值增加:表示有效通气量下降。9、通气贮量比正常范围:>093。通气贮量比=(最大通气量-静息通气量)/最大通气量。临床意义:<086为通气贮备不足。常用于胸外手术前的肺功能评估及职业病患者的劳动力鉴定。
肺功能与肺部手术术后肺功能计算公式:术后FEV1预计值=术前FEV1X保留肺段数18
9
f若术后FEV110(08)
危险高度危险FVC5015LFEV120Lor5010LMVV50PaCO245mmHg
Miller标准
MVV50FEV12L全肺切除MVV40FEV110L肺叶切除MVV40FEV106L楔型切除,肺段切除VC50MVV50FEV110Lor50风险大
MVV70:无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