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业与混业经营模式分析与中国银行体制的选择
内容摘要:2007年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人们开始思考有关于银行业的经营模式,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又引起新的争论。我国的金融体制的变迁有着本国特有的国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营模式来应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竞争,不仅是我国学者研究的对象,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学者关注的重点。中国的金融业中,银行业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已有上市1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我国的证券法对上市公司有严格的要求和全面的监管,所以上市后的商业银行需要与国际化接轨,其经营和运作都有国际范例去制约。而当前国际上金融业的经营趋势是混业经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基本上都在实行混业经营。我国的银行业也必须思考如何转变经营方式来增强自身竞争力去顺应世界潮流。关键词:分业经营混业经营银行体制
一、文献综述
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世界混业经营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混业经营的研究才发生了跨越式的发展。早期研究的焦点是在国家的金融体制问题上,Be
sto
认为全能银行在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要优于专业性金融机构,但专业性金融机构能够在与全能银行的竞争中得以生存,他认为银行的组织形式并不是唯一的因素。Welzel和La
g确信范围经济是存在的,她对德国的合作银行分析后,认为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确实可以使银行的经营成本降低,同时,研究了德国大型的全能银行的范围经济没有小型的合作银行明显。
JordiCa
als通过对银行混业经营中的一系列优势如协同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了大量的对比和分析,并且分析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英国的银行控股模式和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发现开展证券业务可以增加收入和分散风险。CharlesCalomiris进一步研究了德国全能银行经营成本低的原因,由于德国特别的环境,德国的银行可以长期持有企业的股票,并且德国的银行能够经营管理企业,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MichaelDBordo把金融控股公司放在次贷危机的大环境下,发现不仅可以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有不错的抗击风险的能力,起到降低风险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带领公司快速的走出危机的负面影响。但是,Gill认为加强金融机构的专业化可能会促进证券市场的发展,Amdt和Drake也认为混业经营体制或者“金融超市”并不一定是毫无疑问的好模型。
White对《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研究发现经营证券业务并未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盈利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大量银行在1933年的大危机中破产。Krosz
er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