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交通社会准则的认识过程,从开始认知、把握不充分到完成认识、完全把握的过程,通俗地讲,就是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同时,交通行为人个体也在经历幼年青壮年老年的过程,因此个体交通行为社会化本身就是一个终生学习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社会化有三种基本形式,即依从、认同、内化。对照人的生理年龄,相对而言,依从具有明显的幼儿、儿童期特征,认同具有明显的青少年期特点,内化则具有鲜明的成人特点。针对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而言,交通行为人的社会化主要有两个途径:依从和内化。.
f以依从的机制将道路交通安全的社会标准转变成个体的行为规范,依靠的是“权威”。但这种转变并不可靠,将随着“权威”的解除而发生逆转。内化则是将社会标准转变为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准则,以此来接受社会的影响,个体的社会化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要取得这种宣传教育效果不是靠“吓唬”和简单的说教可以获得的,因为这样并不能真正得到个体的认可,必须向个体讲明道理,正所谓“以理服人”。这也是日本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中向初中学生宣传道路交通安全对策的原因之一。
三、认识交通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关系,找准宣传着力点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所追求的是安全交通,而培养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安全行为则是实现这一社会目标的基础。但交通安全意识与交通安全行为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仅仅提高安全意识,缺乏安全行为,并不能保证交通安全。从幼儿到高中毕业,在这个时期内,人的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交通成为他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个体交通行为的社会化要与他们活动空间的扩展同步实现。俗话说“三岁看老”,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幼儿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更需要接受正确的行为训练。因此,交通安全教育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客观地讲,交通安全不仅是意识问题,在城市化和社会汽车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交通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个体必须掌握知识、技能才能保障交通安全。因此,包括步行交通在内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是建立牢固安全意识的前提。唯有如此,交通行为人才能既有牢固的安全意识,又有正确的交通行为,能够根据交通环境的变化作出正确的行为反应,最终使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目的落到实处。.四、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启迪思路
f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一般没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交通安全宣传,而是将交通安全宣传纳入国家整体交通安全策略,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