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读于漪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心得体会
洞山中学李方能几十年前林语堂先生就对中国的语文教学进行过猛烈抨击,说过许多像是过激的言辞,譬如他说:“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但是从小学到大学研究院,老师有一种天才,就是把读书的乐处挤出,使之变得干燥乏味。”(《论学问与知趣》)曾几何时,生来就是我们擅长的母语学习,成了枯燥无味的程式化操练。一切优美典范的语言文学,都被“阅读分析”的刀子割得支离破碎,惨不忍睹。文言文看不懂,题目做得出;白话文看得懂,题目做不出。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这些年来一直处在夹缝中,一方面深感语文教学的方向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被无形的“指挥棒”束缚。但是,近期认真阅读了于老师《语文教学谈艺录》后,深觉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一课一练,是一种素质的体现,是艺术,是境界。当认真反思后,发现感受颇多,收获颇丰。首先,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适合学生为目的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多考虑学生会怎么想,怎么理解,而不是学生应该怎么想,怎么理解,其所谓“眼前有书本,心中有学生”。著名作家夏衍曾经说过:拿到一篇文章,先看题目,不要看文章,让我来想想,如果我写我该怎么写。书中所举案例中有一篇高中课文《丑石》,篇幅较短,文中也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句子,因此,于老师没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而让学生学一下夏衍先生的读书方法,根
f据题目思考,让我们来写,我们准备选什么文体,定什么内容?由于在上课一开始就打破了强加于阅读的种种束缚,给阅读的充分自由,学生不是处在被动的阅读状态,学生创造意识一下子迸发出来,有的同学的构思和作家贾平凹不谋而合。
于漪老师在《谈艺录》中写道:“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学生要学有成效,必须做到学生能带着一种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从事学习,开动脑筋思考,认真地主动地投入读、写、听、说地训练之中,为获得新知识而欣喜,为语文能力的提高而欢乐,而骄傲。”只有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课堂教学,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训练。
其次,在《谈艺录》中于老师又一次揭示了我们许多语文老师的通病:“就是‘时间不够’,讲啊讲啊,似乎许多该讲的都没有讲完,哪有时间让学生活动?……乍看是课时问题,实际上观念问题,教学中须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要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
小孩最怕听老旦唱戏,鲁迅在《社戏》一文中这样写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