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品文章情感(微课程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水平,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对于小学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对于课文内容来说,作者总是呕心沥血地搜求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我们如果能抓住这些闪烁着作者智慧的“闪光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每当让学生谈体会感受时,学生总是谈得很空洞,理解感悟很肤浅,抓不住中心,谈不到关键,老师也是束手无策,要么搁置这个问题,要么就直接填鸭式以教师的感受代替学生的独特感受。如何行之有效让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文本,我认为是至关重要的。
(一)抓关键词,感知语言的准确性。为体现中心服务,要么就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服务。如西师版四上语文书中《向大树道歉》第5段中:说完,上前几步,把树抱得紧紧的,并将脸颊贴在树上。这句话中“帖”用得非常的准确,他为何没有用“挨”、“靠”等,因为“贴”表现出了人与树之间的亲密感,也能更加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丹尼尔认罪的诚恳。(二)抓关键词句,感悟情感。
绝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环节,但往往是生找到哪些词句就谈到哪些,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谈完了再带上体会、品读词句无层次感。其实,主要原因是老师缺少层层引导,学生的“有感情”全是停留在词语表面,并不是透过词语内涵真正与文本实行对话,与作者实行心灵的沟通。,所谓情动而辞发,只有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激荡情感,才不会让我们感觉学生的读不到位,情感体验浮于表面。所以,老师在让学生“披文入境”感受文本内涵的同时,应该在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层层深入的教学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实行情感体验。如在教学西师版四上语文《那只松鼠》第4段:突然,我看到了它的目光:像是绝望,像是抗拒,像是乞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层次:1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读。2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这三个词语的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