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所瞩目的焦点。作为盈余管理的“重灾区”,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了中国特色。本文试图针对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主要手法,提出减少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建议。关键词: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资产减值会计;对策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人们所瞩目的焦点。所谓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自身利益为目的,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通过规划交易以误导那些以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虽然在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利于进一步激励管理者的创新能力,但由于盈余管理有悖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悖于会计信息的中立性,会使会计信息失去公允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误导投资者并影响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因而,过度的盈余管理是有害的。本文试就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一、盈余管理是亏损上市公司的行为选择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较为复杂,在西方较为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有:(1)管理报酬动因。在对管理者实施红利方案的企业,如果企业发生亏损,管理者就会试图把未来所有可能的亏损提前至本期确认,以减轻未来扭亏的压力,尽可能地提高企业未来的获利水平,从而提高管理者未来的报酬。(2)避税动因。美国一项1974年1980年的研究表明,与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相比,亏损企业更喜欢变更其会计政策,从总体上来说,亏损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重大变更是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的两倍,其中能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重大变更,亏损企业是财务状况良好企业的4倍。研究还表明,亏损企业最常用的会计政策变更是把原先的存货计价方法改为后进先出法,因为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以降低每股收益,降低企业的税负,从而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3)债务契约动因。如果企业管理者想通过发出企业面临困境的信号,谋求尽快就债务进行重新谈判,或为取得债权人的信任和支持,亏损企业的经理人员往往会采用减少利润的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以向债权人表明他们已意识到企业的财务困难并要进行处理。(4)高级管理者变更。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高级管理者为了防止或推迟被所有者解聘,会提高当期报告利润。而经营很差的高级主管为了增加将来盈利的可能性,或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