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不准原理(包含了对于整剧的暗示)的发现,都只能是意识到了某种真理。也就是说真理的存在是先觉,而科学意识是后觉,综述,也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所推崇的存在是先于意识的。这就给本剧的虚无和不确定性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基础,可见无论是1941年海森堡来哥本哈根的原因,还是两人就量值的判断不一,亦或是最终一方研制出原子弹,而一方没有。甚至到两人心中的道德准绳和民族观念性等等,这些都只是在存在的驱使下强迫意识到的。首先,存在的虚无感迫使着人类向前行进,从直立行走到有独立的意识。同样,波尔和海森堡与量子力学和测不准原理无非也是相互意识的问题,自然的属性早就决定了它们存在的先觉,所以意识到是后觉的。进而,两人在这种存在感的驱使下开始尽力的探索物质世界,结果发现了研制原子弹的可能性。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相关物理理论的出现首先决定了意识的确立,而存在却成为了中心的议题。于是两人围绕着这个存在展开了一场灵魂级的大讨论,然而结果却是虚无的。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影射所谓存在感的虚无。这让我想起来一本书的名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灵魂的世界,摆在两人面前也恰恰是这个存在与虚无的问题,关于原子弹的意识与存在都已经随着时代出现,老去,然而问题终究留了下来,萦绕在世人的面前,久久不肯离去。四次的讨论得到的四种结果到最后都成为了虚无的象征,这不难看出,编剧在试图讨论存在问题时,就看到了存在的虚无与荒诞,所以一开始就已经在创作思想上忽视或者不屑于就“存在”本身的讨论,但是却必须要借着存在的外衣,叙述整个故事,因为只有存在的意义才是最终的目的。本剧在讨论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和道德,国家等等问题上偏重着力,而原子弹的存在先后并不是最重要的议题,为什么海森堡来哥本哈根也不重要,重要的恰恰是讨论本身,那种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思考,对于道德与崇高的定义,对于人性卑劣和无知的展示,甚至于对与虚无和不确定性与测不准原理同出一辙的揭示。
不少观众给予了国话版《哥本哈根》好评,因为对被轻松搞笑的时尚之风吹得过久的戏剧界来说,《哥》剧的严肃性是勿庸置疑的,这说明我们的剧院连上演一场象模象样的道德剧这样的事情都很少做了。希望国家可以创作和引进更多更有深度的戏剧作品,使得中国的戏剧舞台不至于完全落入所谓的荒诞剧之中,惟以取悦与搞笑之风取悦观众。也希望中国有更多热爱戏剧作品的人群,让戏剧这门综合艺术得以更好地发展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