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环境下,REST方式的服务依赖要比RPC方式的依赖更为灵活。服务对平台敏感,难以简单复用:通常我们在提供对外服务时,都会以REST的方式提供出去,这样可以实现跨平台的特点,任何一个语言的调用方都可以根据接口定义来实现。那么在Dubbo中我们要提供REST接口时,不得不实现一层代理,用来将RPC接口转换成REST接口进行对外发布。若我们每个服务本身就以REST接口方式存在,当要对外提供服务时,主要在API网关中配置映射关系和权限控制就可实现服务的复用了。
相信这些痛点也是为什么当当网在dubbox(基于Dubbo的开源扩展)中增加了对REST支持的原因之一。
小结:Dubbo实现了服务治理的基础,但是要完成一个完备的微服务架构,还需要在各环节去扩展和完善以保证集群的健康,以减轻开发、测试以及运维各个环节上增加出来的压力,这样才能让各环节人员真正的专注于业务逻辑。而Spri
gCloud依然发扬了Spri
gSource整合一切的作风,以标准化的姿态将一些微服务架构的成熟产品与框架揉为一体,并继承了Spri
gBoot简单配置、快速开发、轻松部署的特点,让原本复杂的架构工作变得相对容易上
f手一些。所以,如果选择Dubbo请务必在各个环节做好整套解决方案的准备,不然很可能随着服务数量的增长,整个团队都将疲于应付各种架构上不足引起的困难。而如果选择Spri
gCloud,相对来说每个环节都已经有了对应的组件支持,可能有些也不一定能满足你所有的需求,但是其活跃的社区与高速的迭代进度也会是你可以依靠的强大后盾。
Rou
d4:文档质量
Dubbo的文档可以说在国内开源框架中算是一流的,非常全,并且讲解的也非常深入,由于版本已经稳定不再更新,所以也不太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另外提供了中文与英文两种版本,对于国内开发者来说,阅读起来更加容易上手,这也是dubbo在国内更火一些的原因吧。
Spri
gCloud由于整合了大量组件,文档在体量上自然要比dubbo多很多,文档内容上还算简洁清楚,但是更多的是偏向整合,更深入的使用方法还是需要查看其整合组件的详细文档。另外由于Spri
gCloud基于Spri
gBoot,很多例子相较于传统Spri
g应用要简单很多(因为自动化配置,很多内容都成了约定的默认配置),这对于刚接触的开发者可能会有些不适应,比较建议了解和学习Spri
gBoot之后再使用Spri
gCloud,不然可能会出现很多一知半解的情况。
小结:虽然Spri
gCloud的文档量大,但是如果使用Dubbo去整合其他第三方组件,实际也是要去阅读大量第三方组件文档的,所以在文档量上,我觉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