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架构有模块化解耦、可独立部署、技术多样性等诸多优点,但是由于分布式环境下解耦,也带出了不少测试与运维复杂度。
根据微服务架构在各方面的要素,看看Spri
gCloud和Dubbo都提供了哪些支持。
f以上列举了一些核心部件,大致可以理解为什么之前说Dubbo只是类似Netflix的一个子集了吧。当然这里需要申明一点,Dubbo对于上表中总结为“无”的组件不代表不能实现,而只是Dubbo框架自身不提供,需要另外整合以实现对应的功能,比如:分布式配置:可以使用淘宝的diamo
d、百度的disco
f来实现分布式配置管理。但是Spri
gCloud中的Co
fig组件除了提供配置管理之外,由于其存储可以使用git,因此它天然的实现了配置内容的版本管理,可以完美的与应用版本管理整合起来。服务跟踪:可以使用京东开源的Hydra批量任务:可以使用当当开源的ElasticJob……
虽然,Dubbo自身只是实现了服务治理的基础,其他为保证集群安全、可维护、可测试等特性方面都没有很好的实现,但是几乎大部分关键组件都能找到第三方开源来实现,这些组件主要来自于国内各家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开源产品。
fRPCvsREST
另外,由于Dubbo是基础框架,其实现的内容对于我们实施微服务架构是否合理,也需要我们根据自身需求去考虑是否要修改,比如Dubbo的服务调用是通过RPC实现的,但是如果仔细拜读过Marti
Fowler的Microservices一文,其定义的服务间通信是HTTP协议的RESTAPI。那么这两种有何区别呢?
先来说说,使用Dubbo的RPC来实现服务间调用的一些痛点:服务提供方与调用方接口依赖方式太强:我们为每个微服务定义了各自的service抽象接口,
并通过持续集成发布到私有仓库中,调用方应用对微服务提供的抽象接口存在强依赖关系,因此不论开发、测试、集成环境都需要严格的管理版本依赖,才不会出现服务方与调用方的不一致导致应用无法编译成功等一系列问题,以及这也会直接影响本地开发的环境要求,往往一个依赖很多服务的上层应用,每天都要更新很多代码并i
stall之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开发。若没有严格的版本管理制度或开发一些自动化工具,这样的依赖关系会成为开发团队的一大噩梦。而REST接口相比RPC更为轻量化,服务提供方和调用方的依赖只是依靠一纸契约,不存在代码级别的强依赖,当然REST接口也有痛点,因为接口定义过轻,很容易导致定义文档与实际实现不一致导致服务集成时的问题,但是该问题很好解决,只需要通过每个服务整合swagger,让每个服务的代码与文档一体化,就能解决。所以在分布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