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苛求,是不太合适的。好了,这里说的是富人行善。
5
f那么,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讲,文章它就说“接受慈善的人,若处境困难,接受他人的帮助,改变困境,同时洗脱一个负罪心理的人心中的罪恶,或许更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做法”,那个“更”字是考生修改过的,这个考生有很好的语言感,而且文章的论述不是就此止步,而是有更深入的开掘,他继续说“只有人接受善心,才能促使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的事业中。所以接受一份善心,改变自己的处境,唤醒更多的善心与大爱,理应是个好选择”,这个论述是颇有深度的,因为慈善事业是一个双边活动,只有捐没有受,慈善就没有完成;有捐有受,互动,慈善事业才会发展,这是一重深意。文章另一重深意。是他唤醒了更多的善心与大爱,这就是慈善的本质。而关于这个慈善的本质,这篇文章在一开头、中间的论述和结尾的几段,不断强化着慈善本质的基本观点。所以这篇文章在论述和立意上是相当深刻的。这是第一种接受慈善的情况。第二种接受慈善的情况,是“接受一份善心,而回报一份善心才是慈善事业中最好的结局”。第三种接受慈善的情况,是“不食嗟来之食,能自立自强,有骨气地活着”,然后这位考生对第三种情况的论述又颇有分寸,有理性,说对第三种接受的情况“应当尊重这样的存在”,认为“不接受施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要伤害捐者的善心”。他的论述是相当有分寸的。文章的末四段是总结性段落,分别回应前面三种接受者的情况,再次强调对行善的人应该理解,这样善心才能延续,强调慈善的本质。通观这篇文章,自始至终,它围绕了慈善的问题,分析对慈善所应持有的态度和行为,强调善心、大爱是慈善的本质,因而是对材料有准确而较为透彻的把握,中心突出,内容充实,书写工整。这篇文章有几处比喻,比如说“慈善如春雨”“慈善如滴水”“慈善如一缕清泉”,虽算不上新鲜,但也比较贴切,他有排比式的段落,排比句式的使用,也还是出色的。当然,这篇文章有论述不够严谨、充分、具体,说理不乏空疏的地方。打分:内容项24分(一等卷上,观点明确深刻,层次清晰,语言富有文采,说理充分),表达项22分(总体还是好的,但是段落还是零碎,文体意识不够精准,有些地方的表述也不够精准),发展等级10分(立意深刻),总分56分。
七、走近名家史蒂芬茨威格个人简介:斯蒂芬茨威格(Stefa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