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围城外的人看《围城》
其实在布置读书笔记之前,这本书已经捧在手上一星期了。突然发现围城离自己真的好近好近,读完之后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
而在我们身边,围城现象时时都有。就举例现在大学社团的样子一样,里面的人想出来,而外面的人却羡慕的心慌想进去,也许这两者之间没有一丝联系,但好似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围城》是自己在之前看过的书中很有吸引力的一本。因为其中有一点就是,我先看了杨绛夫人给这本书的序,知道这是钱钟书锱铢比较积累的作品,所以当自己想杨绛夫人锱铢积累的读完这本书之后才觉得很多细节的微妙笔触总能引起自己的慎思。第二个原因就是:在看书看到13时猜测的书的各种人物的结局下场,与读完全片之后的感觉是完全不搭,钱钟书先生,把常人的逻辑打破,却没有走的太理想,让人觉得很现实很真切,好像就在我们身边一样。
相同的年龄,相似的经历。最开始本书的方鸿渐也算是一个出国样的留学生,也呼吸过新思想,新文化,新生活方式的熏陶,尽管这个留学生,仅只是用些许钱买了一个不知其为何物的大学毕业证,荣归故里。这里我想到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可以向方鸿渐一样,无所事事,最后勉强获得一个听起来很牛价值不菲很有面子的毕业证书,但是社会总会有一天让你原形毕露,而到时候,我们除了华丽的学识文凭外我们赤裸裸的任何都还没有剩下。
因而,作为我们大学生,如何度过一个充实,不断完善自身,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方鸿渐虽然是一个钱钟书先生所造出来的集合他人品德于一身的形象,但是我们或多或少可能会在他的身上,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觉得读一本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去深入各种人物的内心去感悟他,而是要从人物的经历中提炼他所缺乏的,而这正是我们需要根据现实加以改正的。
记得思想道德修养的第二讲老师提到了理想与追求,还有信念。而在围城中,在那个1937年之后动荡的年代,中国遭受日本的侵略。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作为改变国家命运的青年人本应该胸怀报复和追求,但是,小说的主角以方鸿渐等为代表
f的一群知识分子,尤其是由海外留学归来的年青人。他们并不组成当时先进的社会改革力量,他们游离于抗日的战场和民族的前途之外,虽有自诩的满腹才学,却只在私利的勾心斗角中施展;虽不乏意气用事的爱国情怀,却只能在旧社会残留的封建气息中艰难喘息。
青年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应当有自己的追求与理想,国家能否富强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