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互动研究
作者:
一、地方政府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互动机制一二者互动机制的内涵“互动”,是行为对象之间由于相互作用而使彼此发生改变的过程。互动需要两个或多个对象都作出主动沟通和积极回应。互动是制度变迁的灵魂。缺乏对象问的互动,制度调适就难以成功。同时,互动以双方或多方的各自条件为前提,并且直接受其制约。离开对象本身的实际状况苛求互动方,没有说服力也不能解决问题。另外,互动还受到与对象相关的、外在条件的影响。有时,外在条件甚至可以“左右”对象问的互动效果,并且不易为人察觉。地方政府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互动机制”,是指以双方实现共同利益为目的,以双方现有的、潜在的能力和条件为基础,有利于各自的力量整合与彼此改变的舆论、观念、政策、体制及微观运行机制的总和。把握地方政府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互动机制,一是立论要建立在分析互动动力及其现实背景之上,二是建议要建立在分析资源掌握和实际影响力之上,三是对策要建立在分析现实社会心理、体制政策及其他相关条件之上。二二者互动机制的给定条件1、经济文化方面的条件2、政策体制方面的条件二、地方政府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互动机理一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根源分析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兴起根源包涵社会非营利组织与地方政府互动的内在动力和对象化条件。在这方面,我国学者的分析有几种观点:一是经济政治领域的改革为社会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即发展市场经济引起所有制构成的变化和政治控制的松动,产生了政府控制以外的资源。社会非营利组织有可能不完全依赖政府而独立存在。二是利益主体多元化、人们需求多样性、社会中间层形成,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增加,成为推动社会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直接动因。三是政府支持论。香港学者
1
f金耀基认为,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来自供方或来自求方。二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运作特性分析社会非营利组织与地方政府的互动,是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实现的。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性,同样关联着与地方政府的互动质量。在这方面,我国学者的描述尽管角度各异,但已经形成基本共识。三地方政府与社会非营利组织的互动机理从我国社会发展现阶段的主客观条件出发,地方政府与社会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概括为五大“互动”机理:1、“三大部门”的互动机理。2、需求与争取的互动机理。3、定位与能力的互动机理。4、放权与自立的互动机理。5、第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