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银行业发展策略研究
一.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起源于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在2008年横扫全球,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是自20世纪“大萧条”以来全球最严重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不是一般的经济景气循环,而是全球化时代的第一场全球性危机。
在这场危机中,金融机构损失惨重。遭受损失的机构从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扩大到对冲基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几乎涵盖了金融体系的所有机构。两大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地美和房利美被政府注资接管,包括华盛顿互惠银行、美联银行在内的五十余家银行破产,雷曼、贝尔斯登等五大投资银行相继破产、并购或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欧洲多家大型金融机构深陷财务,被并购重组或被政府注资接管。冰岛金融体系濒临崩溃,数倍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外债规模使其面临“国家破产”的困境。IMF测算,据全球金融机构的最终损失将高达4万亿美元。
实体经济遭受重创,世界经济步入深度衰退和调整期。美国、欧元区、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均陷入衰退,居民消费、工业生产以及进出口增长大幅放缓,就业形势恶化;信心疲弱和出口大幅下滑使得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放缓,货币大幅贬值,资本外流问题突出。部分过度依赖出口和外资流入的经济体受到较大冲击,中东欧部分国家因外部融资环境和本地区经济前景恶化而一度陷入严重的债务困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4月的预测,2009年发达国家经济将萎缩335,其中美国经济下降26,欧元区下降32,英国下降38,日本下降58;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情况略好,但增长也将大幅放缓,2009年将仅增长1525。
f在全球空前一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下,2009年的世界经济初显稳定迹象。金融体系方面,银行间拆借利率LIBOR已经回落至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摩根大通和高盛先后偿还政府救助贷款并实现上半年盈利;实体经济方面,主要国家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从底部持续上扬,以原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强,多种迹象表明,世界经济可能已经度过“最坏的时期”,全球的联手抗击行动使世界经济免于陷入经济大萧条,但“历史经验表明,衰退后的投资恢复往往是缓慢的,如果衰退与金融危机有关,则更是如此”(引自IMF报告),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复苏将是漫长而缓慢的,在本轮危机中暴露的各种经济体系中的深层次和固有的矛盾,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来进行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