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努力拓展出口市场,增加间接出口。(二)合理调控产业规模。按照内需为主、升级为先的发展思路,调控产业规模,将全省钢铁产能调控在能够更好地满足总量和结构需求的合理水平,
4
f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三)积极优化产业布局。严格执行国家钢铁产业纲要,加快调整产业布局。推进城市特别是苏南人口密集地区城市钢铁企业跨市搬迁,推进沿海现代钢铁基地建设前期工作,在连云港规划建设沿海现代化钢铁基地。(四)加快推进兼并重组。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力争2011年形成1家年产钢3000万吨左右(包括省外控股企业产能)的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骨干企业。引导和支持钢铁企业较多的市、县(市)依托龙头企业,实施产能整合,减少企业数量,削减生产场点。支持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战略联盟,引导鼓励支持强强联合。(五)着力推进技术进步。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有机结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努力调整产业技术结构,提高行业技术水平。一是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研发机构,大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节能减排技术、信息技术在钢铁企业的广泛应用,组织实施跨企业、跨地区的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产品附加值。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在2010年按期完成第一期淘汰任务的同时,根据国家部署,组织好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和30吨及以下转炉、电
5
f炉淘汰工作。(六)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以重点骨干企业特别是行业前5名企业为依托,坚持不懈地推进产品优化升级。一是促进建筑用材升级换代。积极采用超细晶粒或微合金化工艺,加快建筑用超细钢丝产业化,推动发展高层建筑抗震耐火钢和H型钢。二是推进制造用材填补空白。以机械、船舶、汽车、军工等行业急需的高端特殊用材为重点,争取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片、百万千瓦以上电站锅炉用特厚板和高压管用钢板、高强度轿车面板等领域取得突破。三是推动关键品种改造提升。结合高速铁路、油气开发和长距离输送管道建设及装备制造业发展需要,积极改造提升高速铁路用钢、抗腐蚀抗大变形管线钢、石油储罐用钢、高强度机械用钢、高性能调质热处理板、高档次电力用钢、不锈钢薄板带、工模具钢以及具有特殊成份、规格、质量要求的大锻材、高级无缝钢管等产品。四是推进品牌升级。以高档次建筑用材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