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不如防病,治病不如防病,健康需要管理
陈文杞一位老专家说了这样一件事:年代他初当医生时第一60次坐诊,一位公社社员腹泻,他用一张化验单确诊、一张处方就治好了病人的病。在回顾自己40年行医经历时,他颇有感触地说:“以前的病好治,因为病因明确,用医生掌握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就可以药到病除”。而现在,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非传染性慢性病成为主要病种,这些疾病大多治不好。慢性病的病因多元化,慢性病的病因多元化,难治慢性病为什么难治呢?跟感染性疾病多为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病因明确而单一,容易找到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不同,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因其病因复杂,而且不够明确,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人们现在应酬太多、吃得太好、高脂高糖、体力活动少,精神压力大,心理负担重,加上生态环境恶化等危险因素,于是“生活方式病”“富贵病”等慢性病成为现在的主流疾病。、在我国五、六十年代,平均死亡10人,才有2人死于慢性病;如今每死亡10人,就有8人死于慢性病。据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9年2月公布)显示,2008年居
f民慢性病患病率20%,这意味着每100个居民就有20个患慢性病,等于我国有26亿的慢性病患者,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升高。慢性病不再是退休后的老年病,我们身边有许多人年龄不大,身上都患有慢性病或有慢性病的高危险因素。因此,我们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健康,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患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可以有针对性地预防人们得病不是偶然的,一个人(个体)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是从处于低危险状态发展到高危险状态,再发生早期病变,然后出现临床症状,形成疾病。由于疾病的种类不同,这个过程的长短也有较大的差异,急性病可以是几天至几个月;而慢性病的发病过程可以很长,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期间的变化多数不被轻易地察觉,各阶段之间也无截然的界线。但我们现在整个医疗体系运转以“治疗为中心”,而不是以“预防为中心”。全国600万医务人员整日围着26亿病人忙活,另外那10多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