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1课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一、新中国成立1.条件1军事基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2理论基础:七届二中全会确立了全国胜利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基本政策与总任务。3组织基础:1949年政协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成立: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3.意义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2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误区警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社会主义宪法1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内容: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3意义①1954年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②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2.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立:政治协商会议初步确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正式确立:1954年政协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指出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将继续存在和发展。3新阶段:1956年,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误区警示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而不是多党制。因为在中国,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靠竞选轮流坐庄。
f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1.背景1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2.建立1《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到1958年,内蒙古、新疆、广西和宁夏先后建立了民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3.意义1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2保证了祖国统一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