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
f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三、品读字词,领悟诗情古诗中,字词的理解是明白诗意的关键。古诗具有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特点,这是学生学习古诗的障碍。教师要从帮助学生正确解读字词,理解诗意入手。古诗语言精辟,用字、用词既讲究平仄、对仗,且语法与现代大相径庭。因此,对重点字词的准确解释及语句的理解可以说是学好古诗的前提。如王维的《鹿柴》,重点字词是“空”“但”“闻”“返景”“复”等,教学时可采用“查”查工具书来逐字逐句理解,弄清每句诗的意思。也可以采用“联”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如“但”:①可是、但是;②只。“景”:①景色;②阳光。“复”:①复习;②又。而有些词,古今意义截然不同,也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如《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的“可怜”,应理解为“可爱”而不能解释为“值得同情”;又如《蚕妇》中“昨日入城市”的“城市”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市”是动词,作“买卖”或“交易”讲,而不能与今义“城市”混为一谈。再如,“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古意是“跑”;“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是“因为”的意思。因为古诗有工整、对仗、押韵等特点,诗句的倒置是常见的,如“两岸猿声啼不住”中的“啼不住”,在理解时应“调”为“不住啼”,又因为有跳跃、省略的特
f点,在理解时应“补”上一些字词,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应在“鸣”与“翠柳”之间补上一个“于”“在”之意字。
四、注重朗读古诗具有独特的音韵美,通过朗读才能彰显这种音韵的美,使之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而将感受到的言语对象转化为语感的实践,主要靠读。朗读是感悟的催化剂。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是“读书人”不“读书”,以无休止的繁琐的书面操练代替朗读,这是违背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