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比如一些新的城市形象的代表,虽然可能他们没有找到重庆城市最具代表的东西。
9,“在斯科雷广场,两者虽然仅相隔一个街区,也存在令人困惑的意象裂缝。两个地点的心理距离,似乎比单纯的物质分隔距离更远,更难以超越。”凯文林奇是在介绍元素相关性时说到这个的,就是说,当我们的外围环境由于分隔或者风格的变化而产生了令人困惑的感觉,这对于建筑设计同样适用,就好比你设计一个别墅,大门是欧式的,精美,奢华,外部装饰确是中式的,古朴,但是内部装饰是地中海靠,
f是不是你会崩溃?我们有时就过度地设计,做了一些没有必要的事情,反而把事情搞糟。为何设计,有时真的很困惑,当你觉得那里不适合做一个幼儿园,更适合做一个超市什么的,你还会去努力地设计么?我觉得这是一个建筑师的责任的问题。其次是如何设计,我觉得,应该去发现矛盾,而不只是去找到一个想法,矛盾是真真正正需要解决的。如果用维特鲁威的话来说,这就是解决坚固和实用的问题,其次才是美观。对了,好像中国还有个什么经济?靠,看看现在的建筑还有什么经济可言么,呵呵
10,“保留一颗古树、一条街巷,或是其他一些区域特征,都会有助于形成这种连续性”这是凯文林奇在讨论变化的意象时说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空间形态的改造,应该从保留开始,而不是拆除!这会使得空间具有存在感,至少是在一部分人心中。中国现在的城市改造过程简直就是城市革命。当我们对于老街的记忆无法传给下一代时,他们的某些体验也就弱化了,我们的独有的东西也就渐渐消失了吧?这是对于人的漠视吧,这时,我们的根也就随着城市建设消失了,文化的归属感也就不复存在了。我也不止一次和同学讨论过这个问题,甚至对于古建维护,有的人认为就该拆除,我不得不说,对于大多数有生存压力的国人来说,古建的价值没有高层的大,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每个人来说,情况又不是这样,很奇怪,就看你对自己的定位了,拿日本来说,那种人口众多的国家,生存压力比我们大很多,但是他们的古物保护也很好,我想,这很值得研究,他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来面对这个矛盾的,而矛盾背后的诸多更加复杂的问题,他们是靠什么来解决的有时间该去了解一下。
11,“生动并不等于丰富,稀疏也并不等于抽象。意象有可能既丰富又抽象,就像是出租汽车调度员,他们对于城市街道的认识,是记忆中一个街区又一个街区的房屋门牌号码,而很少有对那些建筑物具体感觉上的描述。”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