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t呈直线关系,故以杀菌温度与冷点温度的差值TsTm为纵坐标,且纵坐标按对数规律安排。Tmt半对数坐标传热曲线:将(TsTm)t半对数坐标传热曲线绕横转动180°,得到以杀菌时间为横坐标,以冷点温度为纵坐标的传热曲线。2、传热曲线的类型对流型和传导型食品物料的传热曲线近似于直线,称为简单型曲线(Si
glelogarithmiccurve);先对流后传导型食品物料的传热曲线近似于两根相交的直线,称为转折型曲线(Broke
logarithmiccurve)。这两种类型的传热曲线因其有规律性,故可用于“公式法”或“列图线法”计算杀菌值。
三、杀菌强度的计算及确定程序(一)热杀菌时间的推算比奇洛(Begelow)在1920年首先提出罐藏食品杀菌时间的计算方法(基本法)。随后,鲍尔(Ball)、奥尔森(Olse
)和舒尔茨(Schultz)等人对比奇洛的方法进行了改进(鲍尔改良法)。鲍尔还推出了公式计算法。史蒂文斯(Steve
s)在鲍尔公式法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方便实际应用的列图线法。1、比奇洛基本法。
f基本法推算实际杀菌时间的基础,是罐头冷点的温度曲线和对象菌的热力致死时间曲线(TDT曲线)。比奇洛将杀菌时罐头冷点的传热曲线分割成若干小段,每小段的时间为(ti)。假定每小段内温度不变,利用TDT曲线,可以获得在某段温度(Ti)下所需的热力致死时间(τi)。热力致死时间τi的倒数1τi为在温度Ti杀菌1mi
所取得的效果占全部杀菌效果的比值,称为致死率;而tiτi即为该小段取得的杀菌效果占全部杀菌效果的比值Ai,称为“部分杀菌值”。将各段的部分杀菌值相加,就得到总杀菌值A(或称累积杀菌值)。AΣAi比奇洛法的特点:①方法直观易懂,当杀菌温度间隔取得很小时,计算结果与实际效果很接近;②不管传热情况是否符合一定模型,用此法可以求得任何情况下的正确杀菌时间;③计算量和实验量较大,需要分别经实验确定杀菌过程各温度下的TDT值,再计算出致死率。2、鲍尔改良法。针对比奇洛基本法需要逐一计算热致死时间、致死率和部分杀菌值的繁琐,鲍尔等人作了一些改进,主要有两点:①建立了“致死率值”的概念;②时间间隔取相等值。改进后的方法称为“鲍尔改良法”。(1)致死率值:L1tlg1T121z致死率值L的含义:对F01mi
的微生物,经T温度,1mi
的杀菌效果与该温度下全部杀灭效果的比值;也可表达为经温度T,1mi
的杀菌处理,相当于温度121℃时的杀菌时间。实际杀菌过程中,冷点温度随时间不断变化,于是,Lilg1Ti121z微生物Z值确定后,即可预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