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信息化分析报告(初稿)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为保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顺利实施,科技部目前已联合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成立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领导小组,地方也建立各级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
根据计世资讯CCWResearch03年的研究报告,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数据:2003年信息化投资其中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投资比例增长速度165亿763462%2004年(预计)195亿935479%226%
同时,从《赛迪2003年IT服务分析报告》中也可以看到,03年IT服务市场规模达544亿,其中大型企业占到433;在IT咨询服务市场,03年市场规模24亿,其中制造业占到221。从以上数据中都可以看出,制造业信息化规模巨大,尤其是大型企业占了其中近一半的投资比例。大型制造企业信息化已呈现出“滚雪球效应”,投入较大的企业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带来了不菲的收入,进一步增强了企业信息化的信心和决心,由此造成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再度增加。同时,不同细分制造行业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和投入数额也再次印证了滚雪球效应,处于两个极端的行业企业平均年IT投入额度相差近200多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上行业的巨额经济增长。2003年1-10月份,石化、汽车、冶金、石油四个行业实现利润高、且增长较快,合计实现利润15844亿元,占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519,同比增长均在50以上,因此这四个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也排在前列。
图表:各细分制造行业大型企业未来1-2年内信息化建设投资规模平均每家投入)
f钢铁、汽车、石化行业的特大型企业无疑是2003年度制造业信息化的焦点。有关资料显示,这些行业的特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国家巨额的国债资金支持。钢铁行业:到2003年底,我国钢年产量200万吨以上的20家企业100上了信息化项目;钢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47家企业中有41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87;钢年产量50万吨以上的58家企业中有45家上了企业信息化项目,占776。宝钢在借鉴新日铁扁平化管理、消化德国先进的热轧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台湾省中钢公司的冶金工艺流程编码技术诀窍,打通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主线,即从订货合同生产计划作业计划出厂计划的关键路径,集成全流程的质量管理和财务成本管理,建成了综合营销系统,使薄板合同交货期从45天缩短为6天。武钢的信息化思路与宝钢相似,但它的经营模式的变化过程与中国大多数钢铁企业相同或相似,r